近30年历经两次升级,原址将进行产业升级,“文化科技类融合应是主要方向”
|
新京报讯 (记者陈琳)“撤店狂甩”、“一件不留”、“挥泪甩卖”……经营近30年的五道口服装市场经过两次升级后,今日下午两点将正式关门。昨天,不少市民闻讯赶来“扫货”。商户全部撤离后,市场所在的海淀区金码大厦B座1至4层将进行业态升级,学院路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科技类融合应是主要方向。”
满场甩卖,市民前来扫货
昨日,围巾10元一条、毛衣30元一件、袜子25元一包……很多商户都把货搬到店门口显眼的位置,四处是“甩卖啦”的吆喝声。二楼一家摊位前,女士背心和拖鞋1元一件。“能卖多少是多少,过完年再看是否接着干。”摊主说。
不少消费者赶在闭店前一天前来扫货,上下四层楼,每个楼层的过道都挤满了人。前来扫货的大多是周围的居民、学生,也有从其他区闻讯前来淘货的人,很多拖着购物小车,“看到合适的就买了,价格都挺便宜的。”市民吴女士说,她家住在附近,上大学就总和同学们一起在这里淘衣服,“还真是挺留念的”。
开业近30年,经历两次升级
五道口服装市场开业近30年,在这里干了30年的市场管理方负责人郭先生介绍,这个服装市场已有过两次升级。1998年前后,服装市场第一次升级,从华联大厦搬到东升大厦附近,“这时依然还是大棚的经营模式”。第二次升级是2008年市场“上楼”,正式搬进了现在的金码大厦B座。
据介绍,五道口服装市场的全盛时期应在第一次升级后的大棚时代,即2008年前。那时,五道口尚未成为“宇宙中心”,这个主打“韩范儿”的简陋的服装市场,是周边高校——北大、清华、人大、北航、北影、北科大的学生们的时尚胜地,来五道口服装市场淘宝的还有韩国、日本甚至欧美的留学生。
郭先生介绍,市场鼎盛时期商户最多曾经达到800多个,但近几年商户数量有所下降,目前还不到400个。去年,五道口服装市场被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正式列入疏解目录,“我们计划在1月31日下午两点正式闭市,两个多月前就已经向商户发了告知书。等商户撤离后,市场将开展物品清理、安全升级等工作,为日后的转型升级做准备。”
学院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市场的产权是个人的,下一步的业态升级政府会加以引导,“前期我们也联系了有关部门,准备开个碰头会,我想应该是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符合区域定位的行业,文化科技类融合应该是主要方向。”
■ 观点
疏解后业态规划应“精准补位”
同在今天正式闭店的还有位于大红门地区的福成服装大厦,目前整个大厦只有B1层羽绒服卖场还在营业,部分商铺已腾退并贴上封条。一位商户介绍,市场从去年12月就开始进行疏解清退工作了,大部分商户办理完解约手续就已搬离。
在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北京五环内的批发市场纷纷撤店关门。对此,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特点来看,疏解各种批发市场不是单一的疏解,而是结构性的调整。“批发市场的疏解是北京市结构性调整的必然过程,但是在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精准地填补疏解的业态,满足百姓的需求。”
洪涛表示,批发类市场是市民生活不可缺的业态,这些业态在关闭以后,需要有新的业态补充,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布局,填补所在区域的商业空白,合理安排网点布局,来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其次,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保护市场主体的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洪涛也表示,改造升级的成本太高了,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考虑,并结合整个城市的脉络,这样的调整才会更长久,避免频繁改造升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