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揭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揭秘
上一篇

哥特式建筑的极致终将迎来又一次新生

2019年04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1842年,刚刚30岁的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与搭档拉索斯(Lassus),共同赢得了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的设计合同,负责全面整修教堂,从1844年正式开始修复,整整持续了20多年。今日所见的巴黎圣母院,从立面石材、飞扶壁、正门、彩色玻璃窗,到滴水兽、壁画、雕塑等等重要元素的修复和更新,都是在勒-杜克的严格指导下进行的。

  火灾中最令人惋惜哀叹的一幕,是教堂标志性的尖塔在烈火中轰然倒塌,但这并不是巴黎圣母院最初的尖塔。最早的尖塔建于13世纪,在随后5个世纪的时间里受损严重,可能是出于安全考量,尖塔在1786年被彻底拆除。

  昨日倒塌的尖塔,是由勒-杜克决定重建的,他研究了13世纪的遗迹,结合结构分析与比例分析,将尖塔加高了13米,尖塔底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三座灰绿色的铜质人像。

  作为整个修复工作的“总导演”,有戏瘾的建筑师勒-杜克也巧妙地留下了一个“彩蛋”,他把其中一个雕像偷偷换成了自己,卷发、身着中世纪的服装、手握一把直尺,尺上面刻有建筑师的名字。所幸,就在几天前,这十二座雕像连同其他四座在修缮工作中被吊车取下,现在毫发无损。

  作为文化艺术界的超级大IP,巴黎圣母院在建筑史和建筑艺术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与亚眠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和夏特尔大教堂,并称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北部,从教堂建筑逐渐扩展到其他公共建筑,例如英国国会大厦。哥特式继承了罗马式建筑的拱顶,并将圆拱发展为尖券,建筑结构也从拱、穹顶、厚实墙体等整体受力体系,转变为一种更接近“框架结构”的受力体系。

  创新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突破了巨柱支承结构的高度限制,建筑师也从砌石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四周的墙壁中才得以布置轻盈的彩色玻璃窗,原本昏暗、朴实的教堂、宫殿中开始变得高耸而明亮。正如周杰伦在《布拉格广场》中唱道,“琴键上透着光/彩绘的玻璃窗/装饰着哥特式的教堂。”

  高大通透的花窗和倾泻而下的日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哥特式的建筑因此迅速风靡欧洲,罗马式建筑中厚重的砖石结构,在精巧而高耸的哥特式建筑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建于哥特式早期与盛期之间的巴黎圣母院,是最经典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经过多次加建改建,如今长127米,宽45米,拱高33米,被烧毁的尖塔顶部高90米。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三扇玫瑰窗(分别位于西、南、北立面),也是勒-杜克的另一项重要的修复工作。玫瑰窗泛指圆形窗洞,特指哥特式教堂中设计繁复的像多瓣玫瑰花的窗户,小块的玻璃嵌在厚厚的圆形石框中。最早的玻璃已经全部在修复工作中被替换,一度为透明无彩色的玻璃,现存的花窗,是勒-杜克按中世纪的彩色玫瑰窗修复的。

  法国已经宣布将修复重建巴黎圣母院,虽不是首次修复,也有无数文献可查阅,但在设计和建造技术如此发达的今日,修复工作仍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多年后的建筑历史课本中,一定会读到,2019年4月15日黄昏,巴黎圣母院遭火灾重创。只言片语无法形容目睹此场景的心痛,所幸的是我们仍有机会,等到巴黎圣母院的新生。

  □远山眉(建筑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