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安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全面融入长三角,客观上目前有短时间难以克服的短板,从产业行业分工协作的角度融入,未必是最佳路径。
据媒体报道,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于5月22日在安徽芜湖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升至国家战略后召开的首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也是安徽全域入长三角以来主场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长三角区域包括沪、浙、苏、皖一市三省全域。长三角城市群在26个城市基础上扩充为41个,全面覆盖了安徽省。对于一直秉持向东发展的安徽省来说,全域融入长三角当然是利好。
安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首发之地,从文化基因、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自然传承上,安徽一直有着“走出去”向东、发展也向东的惯性与冲动。
对照地图看一下安徽的地理位置,即可明白安徽向东的动力所在。安徽的北部、西部、南部接壤之地,均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而其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可谓汇聚了中国经济文化最精华部分。因此,唯有向东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不仅可以汇入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还能获得面向大洋的胸襟和市场。
正是基于这样历史沿革和当代现实发展的考量,对于深度参与长三角的发展甚至融入长三角,安徽一直充满期待。
但是,无论是文化还是历史,安徽与沪、苏、浙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在人们习惯性认识上,一直都不把安徽归入长三角之列。一提起安徽,总是条件反射地想起内地省份这样的概念。
这种反应,无疑凸显了安徽的某种尴尬。就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史来说,虽然徽商曾名震天下,但安徽在经济上一直都远远落后于其东部的沪、苏、浙。2018年的GDP,安徽全省比上海还略差一点,比起江苏和浙江来,更是不在一个量级上。
坦率地说,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巨大落差,人们在习惯上一直没把安徽纳入长三角的区域范围。直至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长三角才开始逐步地接纳安徽。
应该说,安徽融入长三角以及长三角接纳安徽的步伐,近些年呈现加快之势。可也无需讳言的是,外界对于安徽在长三角的存在感却也没有明显改观。个中缘由,一方面还是因为经济体量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三角的一体化建设刚刚起步,尚未探索出成型的合作模式和发展路径。
对于沪、苏、浙、皖的一体化建设和协作发展、差异化竞争方面,有学者认为,上海承担平台角色,在全球、全国范围内为长三角吸引人才和资金,江苏的优势在于制造业,浙江承担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安徽的优势则是科教和新型工业化。这种角色分工于沪、苏、浙还好理解,但于安徽来说,感觉依然不甚清晰。
实际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最重要的未必是产业行业分工,而是在区域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打通,尽可能地减少人为障碍。
对此,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的看法值得认真考虑,他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截长补短而是要真正做到开放、融合、相互促进提高;不是搞区域内的行业分工、同类合并,而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
安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全面融入长三角,客观上目前有短时间难以克服的短板,从产业行业分工协作的角度融入,未必是最佳路径。但是全面开放以及脚踏实地以开放助力一体化,却是可以“弯道超车”的。
毕竟,从当前城市群的区域发展看,目前最大的障碍,还是在于行政区划等导致的体制机制不畅。这方面,即便一体化已经较好的沪、苏、浙,依然有很大改善空间。
5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规划纲要很可能在近期就要正式颁布。长三角的一体化究竟采取何种建设路径,安徽将如何定义自己全面融入长三角,我们拭目以待。
□徐冰(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