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只有从指挥棒的调整上吹散“泡沫化的学风”,在基础研究上做得更扎实,我们的科技进步才能根基更实、内功更厚。
5月21日晚上起,任正非两万字访谈实录就在网上热传。而在访谈中,任正非多次提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如他提到,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这与我们这些年的经济上的泡沫化有很大关系,P2P、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山寨商品等泡沫,使得人们的学术思想也泡沫化了。一个基础理论形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大家都不认真去做理论,都去喊口号,几十年以后我们不会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他还呼吁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并要改造学风,“现在都是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学风,这种学风怎么能奠定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竞争力呢?所以,还是要改造学风。”
这些说法,对我国基础研究资源投入不乏启示。现在都说“产学研结合”,本质上,任正非也是立足于高科技“产”业层面,对“学研”提出了期许。
在我看来,首先,基础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想着投下一笔钱就要获得成功、获得回报。任正非就表示,华为“在全世界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我们还有一个战略研究院,拿着大量的钱,向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撒胡椒面’,对这些钱我们没有投资回报的概念,而是使用美国《拜杜法案》原则,也就是说,受益的是大学。”
但就当下看,我国很多学者进行基础研究,就面临“撒下几粒米,就要鸡下蛋”的困境——拿到课题经费之后,必须要交出成果,否则,就会影响到下次申请课题、经费。
而为了交出成果,有的就弄虚作假,还有的“搬砖头”(从一个项目搬到另一个项目)。由于评价成果主要用论文发表,因此基础研究出现“唯论文论”,有些学者很多精力就用于炮制论文,而非做踏踏实实的研究。学风“泡沫化”指涉的,正是这种研究现状。
其次,需要尊重科学家,让科学家从研究成果中获利。任正非提到《拜杜法案》,事实上,在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曾表示,“美国搞过一个《拜杜法案》,这对美国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撬动作用。像这样的国际经验还要好好研究。”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由参议员博区·拜和罗伯特·杜尔联合提交,该法案明确,大学、研究机构能够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解决了之前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获得的研发成果,不仅收益权归政府,而且一切的后续性研发也不可以由发明人独享的问题。
揆诸当下,我国科研成果通过“验收”就束之高阁的问题颇为严重。这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科研价值观。如今的搞科研,很多科研人员除把精力用到发表论文上之外,就是通过入选计划获得学术“帽子”,而不是钻研。
重视基础研究,才能赢得未来。针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社会各方也该有“备胎计划”那样的危机意识。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其实也说中了基础研究的问题要害。也只有从指挥棒的调整上吹散“泡沫化的学风”,在基础研究上做得更扎实,我们的科技进步才能根基更实、内功更厚。
□熊丙奇(教育工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