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亲平台轰炸式推销:成人之美还是劫人之财?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漫画/刘俊

  一家之言

  有些平台说是成人之美,实则劫人之财。

  “短信电话狂轰滥炸。”“不签协议想走难,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推荐时说学历是本科,见面变专科了”……昨天是七夕,浪漫本是这一天的底色,可新华社报道的相亲平台消费陷阱与乱象,却跟“浪漫”二字不沾边。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开通了线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线下大搞“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让用户很郁闷:每天十多个催促到店面谈的电话和短信“轰炸”;不堪骚扰之下去店里看看,说好的“可匹配”对象没见到,却被“困”4个多小时,更有甚者被困了11个小时;有女士为购买28800元的相亲服务套餐,被诱导开通了网贷。

  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相亲平台本是为了以精准的信息匹配,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提供助力,在成人之美的同时获取收益。可部分相亲平台被曝出的乱象,显然不是在成人之美,而是在劫人之财。

  在“轰炸签单”背后,诱导消费、霸王条款、服务与承诺不符等现象,更是让“被拿下”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在有的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案例有2000余条。

  对这些相亲平台而言,跟运营者谈“流道德血液”有些奢侈——在这些连环式违规操作中,作为扮演“现代月老”角色的相亲平台,失去了基本的职业伦理。对这些平台的违规之举,显然有必要在监管层面精准打击,也用法律加以规制。

  要看到,有些相亲平台已不只是简单的信息撮合者,而是全链服务提供者乃至婚恋领域的网络基础设施。对这些平台的欺客坑客之举,监管也该跟上趟。

  当下,相亲平台消费陷阱,很容易被视作民事纠纷,但考虑到有些平台是违规连着违规,如随意骚扰注册用户、搞软性胁迫跟强买强卖、格式条款不告知等,这些显然有必要统筹结合着考量。

  考虑到相亲平台在线下也是作为经营实体中介机构,由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开展相亲婚介服务则需经民政部门审批,民政不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精准出击。

  打击这类乱象,的确要靠用户主动维权,但考虑到网上投诉那么多,有关方面也可主动出击,对消费者在平台上的投诉进行搜集、整理,提高打击力度和针对性,别纵容这类扰乱市场秩序之举肆无忌惮。

  又如,面对“不签约不让走”“电话疯狂轰炸”等情况,鼓励消费者投诉或报警,对这种狗皮膏药式的推销拉下脸。在接到投诉、报警后,有关方面不宜将此作为个人是非纠纷简单处置,而应建立分类处理工作机制。

  无论如何,不能任由这类杀鸡取卵又为祸消费者的欺客平台,打着牵线的幌子行欺客之实。

  □胡欣红(教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