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量子波动速读,孩子为何甘当骗子的配角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视点

  在量子波动速读骗局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们最终却成了骗子的合谋者。

  这几天,一段视频刷了屏,荣登最莫名惊诧新闻榜首。在视频里,一群蒙眼孩子人手一本书,以飞快速度哗啦啦翻书,动静不小。你以为他们在参加翻书大赛?其实他们是在参加量子波动速读大赛。

  相关机构的说法是:在高速翻动书本的过程中利用HSP高感知力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就能在1至5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左右书籍,过目不忘,然后复述,“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这个显而易见的骗局,居然成了许多家长的“高大上”选择。

  很多人嘲笑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父母的智商才是孩子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也有媒体分析,这些父母之所以交上一笔智商税,是因为心里有个“神童梦”。但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其实无此奢望,所求无非是自家孩子能“跟得上”。

  作为当下中国孩子的父母乃至长辈,面对赢在起跑线的教育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在交智商税,无非多少之分。花几万元让孩子去学量子波动速读,还有之前媒体曾报道的打着“开发松果体”和“全脑教育”旗号,造就“超感创作力”和“脑屏成像”,七天就收费6.8万元的培训课程。这些当然都是交智商税的表现,但绝非孤例。

  每个父母都不清醒、不敬畏科学吗?当然不是,但焦虑往往会压倒清醒。

  很多父母都说最怕开家长会,因为每次一开家长会,就会发现其他孩子又学这个又学那个,自家孩子明显落后。还有许多父母说最怕开家庭会议,因为老人开口就是“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你看我们的孩子还像话吗”。在这种焦虑氛围下,大家只能将教育理解为速成,尽快出成绩,尽快达到让别人满意而非让孩子满意的效果。

  其实咱们这一直有“教育速成”的传统。古代教育无论读经,还是生活仪态的要求,本质都是抹杀童年的表现,最受长辈赞誉的往往是年少老成的“小大人”。这种思维直到今天仍有市场,许多家庭对五六岁孩子的要求,已经以十五六岁作为标准。

  很多人曾经以为,这一代年轻父母可以扭转这一局面,但教育焦虑反而加剧了教育速成观念。这也让骗子们拥有了更多空间,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甚至一击即破,但总有那些担心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家长和长辈,对这类骗局趋之若鹜。

  在量子波动速读的骗局中,最让我感慨的是,本是受害者的孩子们最终却成了骗子的合谋者。正是他们认同量子波动速读的“成效”,才让更多家长在骗局中越陷越深。

  但错不在孩子,面对家长和长辈的焦虑与督促,他们并没有说“不”的权利,更不敢说自己什么也没学到。

  说到底,当中国父母和长辈们用揠苗助长的方式,赋予孩子远超其自身年龄的期望时,孩子要么就走向反叛,要么就为了让大人满意而选择欺骗。

  □叶克飞(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