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开校长被指论文造假,是非曲直归于客观调查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当此之时,我们还没必要对曹雪涛“一棒子打死”,相比所谓的“学术不端”指控与学术清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公开、公正地对待此事。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有18篇论文涉嫌造假,论文实验图片也存在PS痕迹,一时引发热议。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回应此事时称,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并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

  18日凌晨,曹雪涛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发文,回应了爆料者Elisabeth Bik对他部分论文的质询,表示正在仔细检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并补充说,“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论文造假,是事关学术道德的一个大事。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术造假违背了治学的起码要求,更违背了学者的基本诚信。恰如费尔巴哈所说,“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论文造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是白璧微瑕的小事,而是有损职业共同体声誉的恶性事件,是不折不扣地触碰了“学术高压线”。

  遗憾的是,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丑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2010年卷入学术造假风波的长江学者李连生,到2014年《国际新闻界》杂志曝光大篇幅抄国外论文的北大博士生于艳茹;从2018年被曝多篇论文涉嫌抄袭的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再到2019年不知“知网”的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翟天临。尽管最后主管部门都给予了涉事人员严厉的处分,比如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取消博士学位、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等,但目前还难以做到学术造假事件“清零”。

  也正因为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就需要匹配严肃程度相当的审慎调查。就当下曹雪涛教授被指论文造假来说,所涉及的是医学免疫学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远不是如翟天临博士论文查询复制比就可以一眼看出端倪的事情,必须仔细检查论文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同时邀请业界国内外专家进行评析,才能得出结论。

  因此,对学术造假的调查,尤其是涉及科学研究成果的认定,还不是一个“一刀切”的问题,而必须还原事实,公正评判。比如2009年6月时任辽宁大学副校长的陆杰荣教授《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陆杰荣虽是第一署名作者,但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师大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署名陆杰荣仅为帮助论文得以发表。

  当然,这样的行为也有悖学术道德,曹雪涛在回应Elisabeth Bik博士时也表示:无论如何,在监管和实验室领导方面,没有任何借口出现失误。但“主动造假”和“被造假”,性质还是有所不同,这就给调查的客观中立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曹雪涛身为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共同体中居于重要位置,兹事体大,由不得“自说自话”,有关方面当成立相对独立和权威的调查组介入调查,必要时引入国际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披露,以接受公众和学界的监督。

  当此之时,我们还没必要对曹雪涛“一棒子打死”,南开大学也无须背上沉重的负担,“允公允能”是南开的校训,相比所谓的“学术不端”指控与学术清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公开、公正地对待此事。我们不妨把结果留给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儿,期待问题尽快“水落石出”。

  □莫一尘(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