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高校预防性骚扰长效机制,才是扼住教师“魔爪”的利器。
“上财副教授被举报性骚扰”一事有了新进展。12月9日,上海财经大学通报称,经查,当事人钱逢胜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极其恶劣社会影响。经研究决定,给予钱逢胜开除处分,并按程序报请上级部门批准;撤销其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撤销其教师资格。
仅用3天时间,涉事校方就对这起性骚扰事件做出了严肃处理,体现了“零容忍”的态度。但梳理该事件,仍有些教训需要汲取。
该事件和之前不少发生在高校的性骚扰事件“发酵”路线基本一致,都是受害学生顶着多重压力,通过自媒体爆料或向媒体救助,在出现“舆情”之后,学校高度重视,进行调查处理。但是,这毕竟是事后处罚,也与被骚扰学生的维权观念水位较高有关,如果不是这名女生大胆维权,钱逢胜的恶劣行径大概率不会被揭穿。
正因如此,高校从前端防范性骚扰,将性骚扰作为师生关系异变的典型加以治理,尤为必要。2017年,教育部就明确将“骚扰学生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作为师德红线之一;去年初,教育部重申,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还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
根据此要求,学校理应成立防范性骚扰工作委员会,委员会应有教师伦理(师德)委员会成员和学生会成员共同组成,在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定行为指南,明确哪些行为是涉嫌性骚扰的行为。通过指南,既让教师约束自己行为不可越界,也教育学生如何识别性骚扰,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另外,要完善校内处理机制,在学生投诉、举报遭遇性骚扰后,委员会应不受干预,独立启动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处理建议,再由学校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理和学术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该报警应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处理。
据新京报报道,该事件中,钱逢胜被曝丑闻后,有多名女生站出来控诉曾被其骚扰。从这些爆料看,钱逢胜俨然劣迹斑斑。这些情况此前有无学生反映,校方有没有收到这方面的反馈,目前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高校在防治类似性骚扰事件上应更加主动,具体而言,应明确校园性侵性骚扰监测、预警和处理机制与主体等。“性骚扰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而高校就该用长效防控机制,在某些“狼师”迈出第一步时就及时察觉、迅速处理。
退一步讲,高校当尽早切掉“学校教师被绑在同个利益战车上”的观念囊肿,不能把性骚扰视为家丑,压住学生的投诉不调查、不处理。爱护学校声誉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正视问题,并用真正的零容忍与之切割。
从此前多起高校教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看,都是经媒体报道引发舆情后再处理,这多少也说明,有些高校在性骚扰防控上仍有不足。鉴于此,主管部门也不妨督促各高校建立防范性骚扰的委员会和工作机制,并对其防治工作加以督导。
回到该事件上,出事前是名师,出事后是“疑似惯犯”,这番情形本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这里面,到底还有多少学生受到侵犯?存不存在视而不见的情况?这些也亟待查清。而往深了讲,这事也提醒高校,预防性骚扰长效机制该来得更及时和给力。
□熊丙奇(教育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