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同时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需要调整公共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议建立面向全民的生育津贴制度、基本养老服务制度。
老龄化致社会需求结构变化
新京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何文炯:经济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将导致全社会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因而产业结构随之变化,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财富增长。
从家庭方面看,最近20多年我国的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家庭内部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家庭的保障和服务功能下降,必然导致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加。
从整个社会看,老龄化加剧,政府和社会需要增加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随着高龄老人增加,失能人数随之增多,这就导致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增加,相应地,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养老服务责任就会加重。
新京报:有关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在以300万的速度减少,这些人也基本上是养老保险、医保等社保的参保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实现社会保险的可持续性?
何文炯: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以较快的速度递减,这对于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项目的基金收支平衡影响更大。
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适时适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从而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控制和降低社会保险的“系统老龄化”程度;二是通过支持创新创业,提高在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三是保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的待遇水平和退休职工适度的基本养老金给付水平,从而减轻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四是建立社会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
调整公共政策应对老龄化
新京报:目前我国调整生育政策、提出延迟退休政策,是否应对的都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何文炯:从学理上讲,调整生育政策,有益于改善未来整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有益于降低社会保险的“系统老龄化”程度,从而改善社会保险的基金状况。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政策不仅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除应对人口老龄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逐步把生育权还给老百姓,由每一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至于延迟退休,确有改善社会保险参保者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之意,但更重要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转变,因而需要调整我们的公共政策,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尤其是要改变以老年人为中心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思维,要按照代际均衡的原则来完善我们的公共政策。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出发,除了调整生育政策、延迟退休等政策之外,至少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优化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使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二是建立面向全民的生育津贴制度、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儿童托育制度和儿童津贴制度等,逐步降低中青年人养老和育儿的负担;三是充分重视延迟退休政策带来的问题,妥善处理由此引起的各群体利益变化,并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平稳过渡。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