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变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百年说百·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来推动,而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事业。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刷屏网络。在文中,他回顾了自己求学过程中遭遇的家庭的种种变故与不幸,但好在一路上他并没有放弃,成功读完博士并改变了命运。可以说,花22载苦读走出小山村的黄国平,是无数学子的缩影。

  无数像黄国平这样的农家子弟,能如愿进入精英大学,是经过数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也是百年来党的“教育面向工农兵”的教育政策落地的直接体现。

  立国之本

  在以“救亡图存”为底色的近代中国,那些在城市里接受了新思想的各路精英,要求变革国家,推动国家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开民智的扫盲运动成为了不二法宝。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际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认为“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办农民学校成为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中的主要任务。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号召在农民中普及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左右。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党还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文化教育方针,教育发展向最为广泛的工农大众倾斜。一大批农民子弟由此得以脱离土地,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了人才。

  强国基业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通过扩大增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从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来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等。

  198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这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我国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一论断,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内驱力,把教育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战略的角度。

  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我国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充足保障;高校扩招、“双一流”建设,则确保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需的人才储备。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成为我国今后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及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各级各类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面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建党100周年的当下,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突破千百年来地域、身份和阶层的桎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10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还要继续努力把我国教育办好,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周慧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