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吕其明
吕其明10岁随父参加革命,15岁入党,19岁随部队进驻上海,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初担任小提琴演奏员,后任电影作曲。数十载从艺路上,吕其明谱写了无数经典乐章,创作了《红旗颂》《使命》等十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其最为著名的作品《红旗颂》,是在他35岁那年创作的,以诗性的音乐描绘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
经中共中央批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于6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获颁“七一勋章”。
吕其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名电影工作者,“我要感恩党对我的培育,感谢党给我崇高的荣誉。虽已是鲐背之年,但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音乐作品,把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和使命毫无保留地回报给党和人民。”
被音乐家贺绿汀一句话点醒梦想
吕其明有一句座右铭:为祖国、为人民创作,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生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从孩提时期步入革命文艺队伍,到年近期颐端坐在交响乐的艺术殿堂,经过近80年的奋斗,吕其明用兢兢业业的勤恳,走出了一个中国音乐人的康庄大道。
吕其明1930年出生,1940年参加新四军,父亲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带着全家人参加了革命。仅仅近十年的光阴,他就从一个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青年。15岁时,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了战争年代为数不多的青年共产党员;17岁时,已经是“老兵”的他,带着一个营的新兵上前线。
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也让吕其明对音乐产生了喜爱。他记得在1942年的春夏之交,音乐家贺绿汀从上海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展开音乐指导工作。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伴着贺绿汀的小提琴声,吕其明似乎受到了感召,他觉得音乐是世界上最美、最能让人感动的东西。贺绿汀劝说,“让你父亲想办法给你买一把小提琴吧,你现在12岁,正是拉琴的时候。”
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哪里有条件去买小提琴?但这句话却让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也从那时开始对小提琴有了“相思梦”。他至今都记得,自己的第一把小提琴,是在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后分配给他的,等了五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战时岁月,吕其明一直想方设法与音乐创作接近,他坚定两条信念,一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转业到了陌生却充满新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世纪50年代,吕其明被单位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吕其明任上影厂作曲、音乐创作室主任,将他的满腔热情化为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临危受命仅用一周写出《红旗颂》
《红旗颂》是吕其明1965年时的一个奉命之作,是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的。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召开会议,一轮初选后,大家一致认为“歌颂党、祖国、人民、人民军队的作品需要加强,应该要有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在场的老前辈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少壮派”——吕其明。5月就要演出,容不得吕其明有半点儿犹豫。决心背水一战的他随即闭门在家潜心创作。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在他的脑海中,像电影一样一帧帧闪过,伴随着兴奋与紧张,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吕其明就创作出了经典名曲《红旗颂》。
即使人们已经将其称为传世经典,但吕其明在《红旗颂》诞生的50多年时间里,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2019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这一年的5月26日,也是吕其明的90岁(虚岁)生日。“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
如今,离休后的吕其明,低调、朴素,依旧忙于创作。他经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用一生报党恩。”
●对话
七一勋章,是荣誉也是责任
新京报:获得七一勋章,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吕其明:获颁勋章后,我深深感受到这既是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更大的责任。
新京报:党员的精神是怎样伴你前行的?
吕其明:今后的我还是我,仍然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
新京报:请给年轻一代的党员一些寄语。
吕其明:希望青年们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一定能取得成就。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