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魏德友
男,汉族,1940年11月生,1983年6月入党,山东沂水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把家安在边境线上,为国巡边50多年,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
81岁的魏德友,在新疆塔城地区毗邻边境线的萨尔布拉克草原深处已经待了57年。
1964年,响应“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号召的魏德友从山东来到这里,在“地窝子”里安下家。每天,他都会带着收音机、望远镜、水壶、馍馍,一边放羊,一边巡边。出门一趟就是12个小时,一天下来至少走15公里路。
50多年的坚守,妻子陪伴、女儿接班,萨尔布拉克已经成了老人离不开的地方,巡边也是他“要干到走不动为止”的事。
边境线旁开荒安家,放羊巡边一天走15公里
新京报:当年为什么去新疆?
魏德友:1964年,24岁的我在北京军区当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兵团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那时候没见过世面,甚至不知道新疆原来那么远。但作为军人,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哪里艰苦到哪里去。
新京报:到新疆之后做什么?
魏德友:我们在萨尔布拉克,条件很艰苦。我们去的时候都是人工开荒,用水也要人工打井。
住的地方在地窝子里。就跟菜窖一样,在山坡上挖个坑,用烂木头和草往上一盖,然后埋上土弄个小门,就是住的地方了。
我们在边境线上,放羊就是巡边,那时候都骑着马,一有点动静,老远就看见了。
新京报:巡边的时候要做什么工作?
魏德友:我家西边4公里是边境线,向北是边防站。马、牛经常越界,靠近边境线的时候就要赶过来。一些牧民靠近边界线,就要提醒、劝阻他们。
新京报:每天去放羊巡边的情况是怎样的?
魏德友:出门的时候,我们带着望远镜、收音机、水壶、馍馍。早上7点左右就出去了,天长的时候,晚上11点才回家。我们就顺着边境线,向南或者向北,一天最少走15公里。
妻子陪伴苦守,“功勋有她的一份”
新京报:在那里会觉得孤独吗?
魏德友:刚开始有点,后来习惯了。以前家里有收音机,休息的时候就听新闻。平时见到的人很少,要不是收音机,我们也只能跟羊说话了。
新京报:巡边时有没有遇到危险情况?
魏德友:天气有时候最要人命。有时候天黑了狂风来了,马也迷路不知道回家了,碰上大风大雪,眼都睁不开。我八几年的时候遇到过一次,后来被边防站的人救了,把我送回去的时候都夜里三四点钟了。
新京报:你的妻子是什么时候去的新疆,适应那里的生活吗?
魏德友:1967年我就把她接过来了。这里草深,牛虻、蚊子也多,别人说话我们听不懂,她说话别人也听不懂。刚来不久她就哭着要回去,后来慢慢就好了。
我老伴可厉害了,几个孩子都是她带大的,我骑马摔伤的时候,也是她替我顶上。没有她我也撑不下去,我的功勋有她的一份。
新京报:巡边这么多年,有机会回老家看看吗?
魏德友:2017年的时候回了老家一趟,来回花了10天时间,但在路上耽误很多。
我特别对不起爸妈。以前这里没有通信设施,运输工具就是一匹马。我父母亲去世的时候,这里都是冬天,一米多深的雪,根本出不去。家人没告诉我,怕我着急担心。
“准备干到走不动”,如今女儿接力巡边
新京报:你现在还在做巡边的工作吗?
魏德友:现在我的二女儿来接我班,我们一共养了200只羊,也是赶着它们巡边。现在边境线上,有部队官兵、护边员,还有地方上的干部领导在巡逻,我们感到轻松多了。
我有些朋友说,现在有这么多人巡边,你别去了。我们觉得不行,还得坚持下去。也习惯了,几天不去边境线上转一圈,就好像有个事没做一样。
新京报:打算在萨尔布拉克巡边放羊到什么时候?
魏德友:我跟党许诺,什么时候我走不动了,我就离开了。要是还能走能动就留在那里,因为对萨尔布拉克有感情。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生活。现在那里人多了,交通也方便了,跟城里生活差不多。要是离开了,我还会想念那个地方,惦记那个地方。
新京报:荣获“七一勋章”心情怎么样?
魏德友:在人民大会堂上台领奖的时候,总书记微笑着接见我,由于激动和紧张,我说不出话来。
除了激动,也感到惭愧,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但我感觉我没有做多大的事,也没有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我做事情的时候,也没想过会有什么回报。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