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七一勋章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30:七一勋章特刊
上一篇

瞿独伊 狱中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这个奖是给能够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这些人,也是给那些忠诚于党、不怕牺牲、从新疆监狱千辛万苦回到延安的129名党员的后代一个褒奖。
——瞿独伊之女李晓云

  【人物简介】

  瞿独伊

  女,汉族,1921年11月生,1946年8月入党,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立足本职岗位,勤勤恳恳奉献。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

  100岁这年,瞿独伊获颁“七一勋章”。

  14岁时,身在苏联的她从报纸上看到“好爸爸”瞿秋白英勇就义的消息,当场晕倒;20岁出头,她与其他百余名党员在新疆被关押了4年,面对利诱,她回以“我决不单独出狱”;开国大典时,她用俄语广播毛主席的宣言,随后与丈夫开创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多次为国家领导出访担任翻译。

  瞿独伊之女李晓云认为,“七一勋章”这么高的荣誉,是对母亲那一代人的褒奖。他们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他们忠诚于党、不怕牺牲,从新疆监狱千辛万苦回到延安。

  

  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就义堪称英勇豪迈。而他对唯一的女儿——继女瞿独伊则处处表现出柔情。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合后,让瞿独伊称瞿秋白为“好爸爸”。

  1928年4月,瞿秋白同周恩来提前到苏联,参加中共“六大”在苏举行的筹备工作,后在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两年;同年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杨之华带着瞿独伊秘密来到莫斯科。如今,瞿独伊是中共“六大”唯一健在的见证者。

  1930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杨之华也一同回国,把年仅9岁的瞿独伊一个人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委托共产国际著名政治活动家鲍罗廷夫妇照顾。

  5年后的一天,瞿独伊看见几个同学围观一张报纸惊讶地议论着,还时不时看着她,传给其他同学看,唯独不给她看。她便一把抢过来,却发现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瞿秋白6月18日牺牲的消息。瞿独伊失声痛哭,晕倒在地。

  瞿独伊的母亲杨之华,一直与瞿秋白一道从事革命工作。瞿秋白就义后,她仍然继续努力工作。1941年9月,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决定让留苏的人回国参加抗日。瞿独伊和母亲杨之华等人一起,借道新疆回延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全力进攻苏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危急万分。“新疆王”盛世才认为苏联必败,于是由亲苏转为反苏,1942年起先后把中共在新疆人员逮捕、拘禁并迫害。其间,共有150名共产党员及其家属被关押入狱。敌人派一个姓黄的叛徒监视他们,并把部分人隔离开,派另外一个姓张的叛徒进行策反。他们盯上了瞿独伊。“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面对威逼利诱,独伊愤怒地回答道:“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

  随着局势变化,国共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张治中主政新疆,周恩来根据“双十协定”去找他,要求把被关押的100多名共产党员放出来。张治中应允。

  独伊21岁入狱,25岁出来。1946年,是瞿独伊一生中少有的幸福岁月:妈妈和自己走出牢狱回到了延安;妈妈担任了党中央妇女委员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妇委书记;她自己入了党。

  ●对话

  瞿独伊之女:荣誉是对母亲和那一代人的褒奖

  新京报: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瞿独伊女士百岁之年。请问她近况如何?

  李晓云:她生病了,还在医院。今年1月份,突然感冒发烧,送去医院说是肺炎。现在好一些,病情比较稳定。基本上不能走动,能坐起来,吃饭需要鼻饲。

  新京报:瞿独伊女士获得“七一勋章”,你认为她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李晓云:我母亲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共产党员。

  这次中央给了她这么高的荣誉,我觉得是对她和那一代人的褒奖。首先她是革命烈士的后代。1983年春节,陈云在北京接待了很多革命烈士的后代。这些烈士的后代,基本上都不在了。我妈妈活得比较长,所以这个奖励给了她。实际上,是奖给了这一代人,她是一个代表。当时陈云就说:你们的前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我们党、为这个国家牺牲了,现在我们建设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这个奖是给能够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这些人,也是给那些忠诚于党、不怕牺牲、从新疆监狱千辛万苦回到延安的129名党员的后代一个褒奖。

  新京报:今天,我们如何弘扬革命先烈精神?

  李晓云:在新疆监狱的时候,敌人审讯拷问瞿独伊,生死两条路。瞿独伊就说:我愿意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死也是光荣的。不光是她,在监狱里的人,都是类似的。当时要签字的时候,我外婆杨之华写上“我为革命为真理,死而无怨”,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精神。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姚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