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打通应急“最后一公里”,避免“高位截瘫”现象

2021年07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也是“国之大者”。

  7月17日以来,河南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社会公众生命财产严重损失。这也再次提示我们,一定要筑牢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这也是“国之大者”。

  年初,气象部门就预测,我国2021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以解决“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也提早部署,多次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检查。5月27日,国家防总甚至公布了防汛抗旱各级行政责任人名单,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但是,基础薄、基层弱的现实,制约了我国防汛抗洪、乃至整体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整体结构来看,我国应急资源呈现出“倒三角”的形态,行政层级与资源丰沛度成正比。换句话说,越到基层越需要应急资源,但资源反而更少,缺人、缺钱、缺物资、缺装备、缺意识、缺技能。

  基层既包括政府权力的末梢(街乡政府),也包括群众自治组织(城乡社区)。然而2018年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并未涉及街乡层面。在区县一级政府,“事转编不转、编转人不转”现象导致应急管理能力被摊薄,更罔论乡镇。但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强,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报告、处置风险隐患,就能够把问题真正解决在萌芽之际、成灾之前。

  同时,社区最能精确把握社会公众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为精准救援、安抚公众提供便利的条件。而且,社区应急能力强,应急管理各项政策的执行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出现“高位截瘫”的现象。成功的应急管理一定要将责任分解到每一个社会单元、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当然,强化街乡、社区应急管理能力,都离不开赋权与赋能。我国可以借鉴国内精准扶贫、国外韧性社区的做法,加大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国家投入力度,让基层有机构、有队伍、有预案、有物资、有场所、有平台。

  只有这样,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才能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出了事重要,不出事次要”的尴尬境地。

  今年4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夯实应急管理的基层基础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重大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

  同时,这也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不能朝夕可至、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认识到基层基础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舍得花钱、不吝投入,久久为功,方成正果。

  □王宏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