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未来或者说现在已经成为打造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战场。”数字时代到来,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创新,而金融则为其注入原动力。5月27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金融之策”论坛上,嘉宾围绕“‘数字时代’金融助力打造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这一主题,共议文化企业转型发展、国际化布局以及金融的助力。主旨演讲中,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表示,以文化和数字技术融合为特点的文化新业态,不断丰富着国际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也为中华文化突破时空界限、文化壁垒、语言障碍,以及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可能。北京银行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北京分行行长戴炜则分享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升级。
要发挥好金融对文化产业促进作用
赵岑在主旨演讲中从三个方面分享了金融在文字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以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首先,金融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市场,推动必要的资本流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以智能化、虚拟化为方向的文化产业融资项目数量增加明显。2021年,两个方向融资项目数量占当年总融资项目数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应该说文化企业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在积极布局着数字文化的领域,我们也看到2021年深沪两市文化产业股权再融资,超过80%的项目都是为自有项目开发再融资,其中70%的项目再融资的资金都投入5G、VR、AI,高清视频,新一代媒体服务与大数据平台建设等相关的技术领域。”
不过,目前而言,我国文化产业主体运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还有提升空间。在他看来,数字时代文化企业需要加大对优质内容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投入,需要更多资本投入、更灵活的金融工具组合。“比如自注册制改革以来,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文化科技类企业数量占比仍不足5%,2019年到2021年,我国文化科技类上市企业每年在A股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的金额占整个市场再融资金额的比例还不足4%,债券融资的金额占比不到1%。所以,需要进一步推动和提升文化企业治理能力,发挥好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赵岑称。
其次,金融发挥着风险管理与分担的作用,为文化的科技化、数字化发展以及国际化传播保驾护航。
他认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和国际化有特殊风险,包括由于文化企业创意性的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文化出海面临着“文化折扣”的影响以及金融在服务文化产业过程中面临着与传统业务不同的问题,评估难度较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了很多文化金融项目难以实现精准的风险定价。
“各机构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发挥着金融在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中的作用,增强文化金融的有效供给。”赵岑称,可以看到各地通过设立针对文化的政府、金融机构联合分担的风险池,设计专有的文化类政策性担保产品、创新的信用保障保险,分担文化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缓解融资难的问题。各保险公司在积极创新各类保险产品的同时,还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下沉,化解文化类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此外,各地通过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联动,在疫情期间建立了完善应急纾困的机制,通过再贴现,再担保,再贷款等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相协调,相融合,对文化企业进一步精准帮扶。
第三,金融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对于加大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了可能性,推动线上线下业态的融合。赵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线下实体企业仍面临着营业中断的影响,恢复速度并未达到预期。同时,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是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旅游的重点领域,文旅融合体现了非常多的前期特点,是文化内容变现的主要渠道,也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针对文化产业与线下业态为主的一些领域,各地应做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倾斜,对区域点企业要进行摸底,摸排,保证抗疫纾困政策能够有其针对性、精准性和持续性,能够帮助企业渡过相应的难关。
最后,在鼓励金融助力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关注引导,做好相应的风险把控。他认为,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引导金融在助力文化产业、助力完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双效统一,正确理性地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各种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和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发挥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此外,政府可以依托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的检测防御系统,严厉打击利用文旅项目非法集资,包括恶意的废债行为,建立核心企业重大项目常态化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精准防御,化解企业股权抵押,包括资金链断裂相应的风险,促进文化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与数字生态建设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机构应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升级?身为国内上市城商行领头羊的北京银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戴炜表示,文化金融融合升级的实施领域将聚焦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同时,关于文化金融融合升级的方向,在北京银行看来,将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链和生态场景进行渗透。
据戴炜介绍,过去几年中,北京银行已加大了对有主动意识进行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文化项目的支持,以金融手段引导和助力文化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北京银行是一家已有26年历史,在北京、上海等十余个中心城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荷兰拥有650多家分支机构的上市城商行。截至2022年3月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14万亿元,“领跑”全国上市城商行。
而北京银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索之路,据戴炜介绍,则可以追溯至2006年时该行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递交的《构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课题;当前已成功树立北京银行文化金融特色品牌,实现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文化金融市场份额在北京地区位列第一。
“数字经济(是)近年来最重要、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在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时,戴炜首先这样说道。
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引导下,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下,文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迭代发展已有鲜明的应用领域。以影视产业为例,戴炜表示,应用于IP创作和剧本环节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作和后期的虚拟现实、数字特效技术,应用于宣发阶段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传播阶段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高清技术以及应用于版权保护和交易的区块链技术等,当前都正在促进整个影视产业数字化变革。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网络视听、数字文旅、数字营销等线上新兴文化业态爆发式发展,为文化金融融合创造着新机。
据戴炜介绍,过去几年,北京银行重点支持了影视、出版等文化领域数字化升级;重点关注了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并支持了一些网络视听、数字营销等新兴数字文化企业。而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装备、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建设、借助数字化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海”等方面,他认为都需要金融资源的持续支持。
“包括北京银行在内的银行机构需要不断高度关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方向和路径,同时用金融风险管理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化创业的风险和风险管理再造,提升金融服务效能,为数字文化企业提供信贷、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托管、信用增进、投资、上市等多样化金融服务。”他说道。
同时,北京银行方面也关注到,当前数字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新媒体、数字文化旅游、电子竞技、动漫及衍生产业、数字营销等文化新兴业态,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正在与制造业、信息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也在与虚拟现实、社交电商、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等模式结合,处于产业链延伸拓展、生态圈扩大完善过程中。
与此相对应,场景聚合、生态对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当前也成为国家对银行机构提出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年报中,北京银行明确表示“本行将坚定不移以‘数字化’推动‘场景化’,以‘场景化’驱动‘数字化’”。戴炜认为,银行机构应主动出击参与到数字文化生态建设中去、持续加强符合产业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具体来看,戴炜提出银行的“主动出击”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依托平台客户,形成“银行+平台”模式,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平台入驻商户圈层,再进一步扩展到平台上下游客户圈层,形成金融服务生态圈。二是加强内部联动,推进综合化融合化服务模式。三是加强与政府、金融同业、第三方等合作,主动对接政府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重点项目、增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价值共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