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0:人物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

冷门专业成了一生的兴趣

2022年06月0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朱敏。受访者供图

  朱敏

  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1990年,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地层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敏一直觉得,高考数学可以考满分的,但考试时误以为一道考题出错了,耽误了时间。后来他没能学成心心念念的数学,而是被调剂到了“听都没听过”的古生物学。从此一头扎了进去,一干就是40多年。

  朱敏一直在追索脊椎动物的上岸历史,发现过“世界级”古鱼类化石,找到了古生物界苦寻一个世纪的志留纪化石群,让云南曲靖失落的“古鱼王国”得以重见天日,用大量无可争议的化石证据证明,曲靖是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扎进去了以后自然就产生兴趣了,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朱敏说。

  受《哥德巴赫猜想》影响想做数学家

  新京报:关于高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朱敏:我是1980年参加高考,当时还不满15周岁。1977年高考才恢复,所以我参加的那一届竞争挺激烈的,还有一些“老三届”考生。但我平时学习挺好的,所以对考上大学还算是有点把握。

  我年龄小,当时性格也不沉稳,把我最擅长的科目数学给考砸了。我看错了一道20分左右大题的题干,以为是题出错了,花了大量时间验证,把后面做题的时间耽误了。数学满分120分,本来我是有能力考满分的,结果才考了80多分。

  新京报:当时你想学的专业是什么?

  朱敏:1978年,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讲的是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证明了“陈氏定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中学时,数学老师就在课上给我们朗诵《哥德巴赫猜想》。当时我数学成绩也很好,因此就想上大学学数学专业,做数学家。

  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起兴趣

  新京报:你最终考上了哪所大学?学了什么专业?

  朱敏:数学考砸了,我就知道报考数学系基本没戏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南京大学数学系,并勾选了服从调剂,最终被调剂到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层专业。

  我当时对古生物没什么概念,高中老师说这是个冷门专业,我寻思有个大学上就挺好的,压根没想过换专业。我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也是在进入大学后,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新京报:你的大学生活什么样?

  朱敏:我性格贪玩,有时候上课还在下面和同学打闹,就被老师拎上讲台去做题。但是我学习也挺认真的,喜欢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地质系的学生常常要野外作业,身体素质很重要,每天早上五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就被叫起来去操场练长跑。我体育科目不太好,但也跟着坚持下来了。

  新京报:你毕业后做了什么?

  朱敏:我们专业一共20个学生,学习氛围很好,深造比例很高。毕业那年,12位选择读研,其他人选择国家分配工作。我毕业后继续在本专业深造,先是去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读研,硕士毕业后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读博,师从周明镇院士和张弥曼院士,成为我们所里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我很幸运,我跟随的老师们都很优秀,所以我的科研之路也比较顺。

  古生物学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新京报:北大元培学院古生物学本科毕业照只有一人,引起大家关注。在公众印象里,古生物学是一个冷门专业。你怎么看?

  朱敏:那条新闻报道的是北大元培学院古生物学本科生的毕业照。实际上在北大别的系里也有古生物学方向的本科生,古生物学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冷门。

  我上中学的时候,从未听说过与古生物学相关的化石和古树等概念,那时候可以说是真的冷门。现在的孩子多多少少从书里、电视上以及博物馆里听过或看到过化石,再加上还有一群古生物学爱好者在做科普,所以古生物学谈不上冷门。

  新京报:这些年古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朱敏:从我上学时到现在,古生物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古生物学是服务于地质勘探工作的,现在更偏向于对生物学的认识。现在古生物学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研究中广泛应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在野外研究方面,现在的条件也很好,白天开车出去挖掘,一般晚上就回来了,基本也不需要扎帐篷住在野外。对很多同行来说,野外作业充满了乐趣,这是和大自然接触的好机会。

  新京报:对于想学古生物学的学生,你有哪些建议?

  朱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我们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引导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如果他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也不会感到辛苦。但是如果他们每天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那就很痛苦。

  古生物学其实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这两种学科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比起专业知识,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要学会去提问、查找文献和解决问题。

  新京报:有什么想对现在的高考生说的?

  朱敏:应试教育虽然残酷,但高考是一次公平的选拔,它可能改变你的命运。在选择专业时不必担忧,可以多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实习生 王晓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