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县区政府需发扬主动精神,在疫情背景下,尤其要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7月14日,财政部召开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当前,受疫情和退税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县区财政运行压力较大。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督促省级财政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财政运行监测,筑牢兜实“三保”底线。
在经济遭受疫情冲击、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县区的民生工程、重大项目、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保障等,都需要更多公共资金兜底。花钱地方没少,资金来源却减了不少,县区财政运行压力可想而知。
对此,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22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规模为历年来最大,增幅为近年来最高,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预算1.2万亿元。而且还建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更多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正如财政部所指,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压实地方保障责任。随着中央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惠企利民效果显现,也为地方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三保”为导向,加快各项民生政策落实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
因此,地方需把握这一时间窗口,做好精准施策,推动公共财政开源节流。在节流方面,县区地方政府应按中央指示精神,紧缩“三公”开支,坚持过紧日子,节用裕民,将财政资金用于经济民生更急需的方方面面。
在公共项目建设上,地方也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以及基层可用公共财力的水平,建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对非急需和非必要的各类基建项目,及时暂停或缓建,杜绝投入大、成效低的“面子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相比节流,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引入和培育更多优质产业,挖掘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地方GDP增长、拓宽民众就业面以及财政收入改善带来更明显成效。
这就需要县区政府发扬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在疫情背景下,尤其要平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针对地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产业链供应链“断链”、融资难融资贵、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前研判预警,及时疏通难点堵点,打好保物流、人流、资金流通畅的政策组合拳。在帮扶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上,需注意推动各项帮扶政策精准滴灌,切实助企纾困,从源头发力激活市场,助企业抗风险、增信心,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此外,县区政府还可善用政策,引导撬动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拉动民间投资,拓宽地方建设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提升经济增长动力。
总之,缓解县区财政运行压力,除了用好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各地还要通过发展区域经济,激发基层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地方税源,增强当地财政收入的内生性增长。如此,才能建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三保”的长效机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