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
|
随着我国酒类市场消费增长,消费者对酒类风格、口味要求更加多样化,这也对酒类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看来,中国酒类食品安全情况总体较好,行业从业者还需要更多向消费者普及、传授酒业生产工艺一些正确的概念,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酒类食安问题不再突出
新京报:最近十年,你认为我国酒类产品的安全状况有何变化?
刘员:近年来在酒类行业已经很少出现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过去发生的一些“毒酒”事件,主要在散装酒领域,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一方面是消费水平较低,散装酒有比较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一些经营散酒的商户可能用便宜的工业酒精代替食用酒精。
而最近十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酒类行业生产技术进步,散装酒在市场上逐步减少,基本被瓶装酒取代。同时,国家对酒类生产、流通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酒类食品安全不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新京报:那么酒类产品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点还有哪些?如何解决?
刘员:过去买散酒用名酒包装假冒的行为,如今已经升级为使用相关品牌的系列产品。例如,有不法分子用茅台酱香系列酒加入飞天茅台瓶子中冒充飞天茅台。这类“假酒”在风格上跟名牌产品本身更加接近,更容易欺骗消费者,有可能成为酒类食品安全的一个漏洞。
在流通领域,首先通过行业自律,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流通。其次需要依靠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对销售假酒的情况进行严厉查处。我们协会也连续几年在行业内开展“放心酒示范工程”,希望通过给坚持诚信经营的企业授牌,在行业树立典型标杆,净化市场环境。
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新京报:消费者的购酒思维尤其是对勾兑的态度是否产生了变化?
刘员:消费者提到的勾兑酒,指的是酒精加香精香料形成的产品。实际上,所有的酒类产品都需要经过勾兑。市场流通的产品,在风格、口感、质量上是统一的,但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很多因素并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每一次发酵过程产生的产品,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为了保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必须要经过勾兑。
新京报:你认为如何扭转消费者的认知?
刘员:作为行业协会,应该更多向消费者普及、传授正确的概念,但短期内扭转消费者多年形成的一些观念,难度是很大的,了解酒类生产工艺的人要多向消费者做宣传。很多时候消费者不知道、不了解,就会感到担心,因此需要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酒业未来向优质品牌集中
新京报:在中国酒类市场,白酒还会继续占据强势地位吗?
刘员:未来依然会占据强势地位。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说白酒可能会成为“夕阳”产业,现在也有类似观点指出,年轻人不喝白酒了。但白酒在中国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从中国消费者的饮酒习惯和社交方式带来的消费习惯看,白酒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长时间是不会改变的。
新京报:未来十年,你认为酒业发展的重心是什么?
刘员:酒类行业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产品。酒业发展的基础是品质,另外是文化、品牌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未来酒类行业会继续向优质品牌集中,这些品牌体现了产品的品质、文化和品牌价值,消费者也会更多选择能满足多方面需求的产品。
新京报记者 薛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