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改善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昌平居民生活“有里有面”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改造过后,昌平区昌盛园社区敞亮通达。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背街小巷干净整洁……昌平创城的成效肉眼可见。在创城过程里,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昌平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投入的热情也更加充沛。如果说看得到的环境提升是昌平创城的“面子”,那么居民们所真切获得的幸福感即是昌平创城的“里子”。这几年来,创城让这里的居民生活“有里有面”。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昌盛模式”助老旧小区改造

  9月29日上午,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热闹得很。社区的一侧广场上,“邻里节”舞台的节目轮番上演。两年前,小区还不曾有过这样的风貌景象。“印象中那时的活动不如现在的红火热闹,办活动的地点环境也不如现在漂亮。”在居民马全奉眼里,2020年起,随着昌平创城带动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加持”着社区的文化活动都新增了一副“滤镜”。

  昌盛园小区拥有40栋居民楼,产权单位多达21个。2020年以前,虽然同属一个小区,但昌盛园的居民楼多被铁皮围栏包裹,不同产权单位建设的楼宇相互隔绝,居民之间也少有往来。

  “居民会在社区中养鸭养鸡,垃圾也随意丢弃,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昌盛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琪告诉新京报记者,改造过程中,社区用了61天,拆除了500余处违建,这得益于社区总结出的“昌盛模式”。

  张琪说,通过“地毯式”摸排,“走心式”入户,“车轮式”谈判,以及“闪电式”修复,最终让社区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敞亮通达。改造后,新增绿化美化7000余平方米,规范调整停车位1000余个,增设环形步道、儿童乐园、老年聊吧等适小适老空间1800平方米,社区功能及环境实现了美丽“蝶变”。“社区环境变好了,居民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对于创城有了自己的认识,参与社区活动时,也就更加投入,更有收获。”

  18条背街小巷换新颜

  昌平创城在背街小巷的整治方面也下了功夫。自2020年起,昌平区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针对环境脏乱的18条背街小巷开展整治提升工作,围绕路面、墙面修复,架空线梳理等方面,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解决了百姓家门口的环境问题。

  昌平区城北街道东关一条胡同是连接周围几栋居民楼“枢纽胡同”,也是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2020年前,这里道路坑洼,车辆停放无序,电线电缆在空中密布。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综合中心工作人员杨海江介绍,这条路自2020年7月开始改造,用时4个月完工,也是整治行动中最早被改善的街巷之一。

  如今,具有徽派风格的小巷围墙依然干净整洁。杨海江提到,除做好前期改造工作,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也建立了背街小巷后续管理办法,拥有一整套长效保持机制,确保了整治效果能够长久持续。今年以来,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以环境月检查工作机制为抓手,每月对18条市级街巷开展巡查检查。累计挂账解决各类环境问题590余处,主要包括暴露垃圾、堆物堆料、车辆乱停放等问题,目前已经全部销账。

  开放文保单位提供公共生活多元体验

  昌平的创城行动,在“面子”上有着肉眼可见的成效,在“里子”上,也通过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城市变化的过程中,拥有了收获与幸福感。

  回龙观街道的古刹玉光寺是昌平地区现存规模较大、级别最高的庙宇之一。2003年这里被确定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经历多次修缮及复建后,今年7月,古刹开始对到访者打开大门。

  在新一轮回天计划中,为满足群众需求、促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玉光寺以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的面貌重新亮相,名为“寺锦”。现今,这里被划分为八大空间,集成展览展示、会客议事、互动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功能,将多种生活方式融入百姓日常,也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居民张军亲眼目睹了周围的变化。“家门口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好,寺锦重新开放,如今家门口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我们的文化生活得到满足,这太好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