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北京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北京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

新时代调查研究比过去的要求更高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

  4月22日下午,“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在新京报社举办。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在会上表示,“非常敬佩新京报和西北政法大学的文化战略眼光,找到了这样一个符合时代法治文化的创新点。它不仅阐释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历史原貌,更重要的是强调,要实现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这一人民司法的主旨。”

  

  调查研究需要制度化和体系化

  新京报:你认为,如今再强调马锡五审判方式,其重要性在哪里?

  张生:马锡五审判方式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这种方式非常好地结合了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前者要实事求是,客观求真。后者就是群众路线,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两种路线的结合,也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司法领域得到了经典诠释。马锡五是党培养出来的一个优秀法官、优秀法院院长。在司法审判的过程中,他首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然后获得客观真实情况,在拥有充分证据的基础上作出裁判。这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让他收获了“马青天”这样一个赞誉。

  实际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目标,也应该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调查研究既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现在要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

  当然,新时代对调查研究有了更高的要求。马锡五当时是在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后来他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但那个时候,整个陇东分区95%的人都是文盲,当时的人民群众对土地条例、边区施政纲领这些法令的理解和运用并不充分。所以,马锡五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既能普法,又能审判。我认为,作为时代的需求,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走访,它更需要制度化和体系化。

  调查研究必须感性化和理性化结合

  新京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学者指出,人民司法与时俱进,一些新的司法形式和手段,让马锡五审判方式显示出了时代的局限性。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张生:有了大数据后是否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其实是需要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充满感性和个性化的具体的人。但大数据可能反映的只是一个群体。所以我说,调查研究必须是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结合,也必须是体系性的人民群众和个体公民的结合。

  只有调查研究,才能理解到一个具体的民众,他的要求有多强烈,他的要求具体是什么,最后才能做好决策和判断。所以调查研究仍然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而且新时代的调查研究比过去的调查研究的要求更高,科学化的水平要求更高。

  新京报:新京报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同建设“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你期待基地对于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时代价值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生:建立这个基地,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也非常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且也符合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

  西北政法大学在红色法治资源和研究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校很早就成立了中华法系研究院,也很早成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他们的专业团队产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不仅是理论研究,还吸纳了不少全国范围内的法院和法官群体。而新京报是主流媒体里的强者。

  通过研究团队的“强”和媒体平台的“强”这样一个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研究与传播的作用,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宣传综合的社会效益。成为新式“八五”普法的手段,对于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播也有着良好的专业效果。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