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
|
4月22日下午,“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揭幕暨“论法有方”APP上线仪式在新京报社举办。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表示,“马锡五是中国司法史上的一面旗帜,他深入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的法律人。在今天,希望更多人能够传承马锡五精神,发扬马锡五式审判方式,了解先辈们深入群众的务实作风,学习他们推动法治进步的坚定情怀,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立足红色传统 开展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
新京报:西北政法大学诞生于陕北,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创建的过程?
范九利: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和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高校。1949年,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承担起为西北地区政权建设培养干部的任务。1953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更名为西安政法干部学校。1956年,更名为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正式成为一所政法类普通高校。1963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2006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新京报:马锡五审判方式同样诞生于陕甘宁边区,西北政法大学是否对这一传统有更多关注?
范九利:西北政法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始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的高校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就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一代代专家学者深耕细作,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影响,积淀了优良的学统传承。已故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杨永华先生是我国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诉讼狱政篇)》《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宪法政权组织法篇)》《中国共产党廉政法制史研究》等多部著作,为学界关于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1月,学校成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旨在深入开展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司法精神、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
继承先辈精神 培育新一代深入群众的法律人
新京报:马锡五审判方式以“深入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而获得广泛赞誉,西北政法大学如何把这种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中?
范九利:西北政法大学特别着重将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与法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学校系全国首家为法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陕甘宁边区法制史》选修课的高校,2021年底《陕甘宁边区法制史》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我校编写了国内首部革命根据地法制史教材《陕甘宁边区法制史概论》,2023年教材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比如2023年4月,由我校和陕西省法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根据地法制史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交流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对进一步推动全国政法院校、法学院校革命法制史课程教学与高质量教材建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新京报:此次西北政法大学和新京报共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你希望基地发挥怎样的作用?
范九利:一方面,我们将充分发挥好我校马锡五审判方式和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既有优势,将科学研究与传播传承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传播红色法治文化,服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借此了解先辈们深入群众的务实作风,学习他们推动法治进步的坚定情怀,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