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下一篇

汶川地震十五年:缅怀逝者,向上生长

2023年05月1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唯有不忘逝者,才能珍惜当下,唯有往前走,才能通往美好生活。

  又到5·12。

  时针拨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截至当年9月18日12时,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从那时到如今,已经整整十五年了。这是家之难、国之殇,也是幸存的生命个体不忍触碰、难以释怀的时间创痕。

  那些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依然歪歪斜斜地伫立在那里,似乎向每一个瞩望者叙说惨痛的往事;映秀镇巨大的合葬墓地前,人们逗留、低回,朵朵黄菊花背后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十五年过去了,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层累,并不会让一切淡漠。时至今日,我们仍记得那个地动山摇的下午,仍记得那一次的日夜兼程、举国奔赴,仍记得地震的冲击波在人心引发的长久震荡。

  那些生死挺进3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率先到达汶川县城的武警官兵;那在“三无”状态下强行空降震中,成功打开空中救援通道的15名空降兵;那个用脊梁为4个学生托起生命的谭千秋老师……

  这些义无反顾、勇毅前行的大勇大爱者,在生命消逝的阴霾中,传递给人们希望和爱。彼时彼地,于痛彻心扉的哀伤中,于举目破壁的颓败中,于命若游丝的暗淡中,因为无数人无数双手的护持,我们一起蹚过悲伤的河流,走向新的生活。

  我们看到,十五年来,山川抚平伤痕,废墟走向重生,曾经的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在前不久,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副州长、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上提出,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汶川样本”。

  这十五年,是一代人的成长,也是城市乡村的重生。而所有这些变化,皆是成长。

  城市焕新自不待言,拂去岁月的尘沙,一座座崭新的城镇,从川西莽苍苍的大山缝隙里拔地而起。当年的灾区城镇,如今公共设施完善、道路整洁宽阔,很多人感慨,无论是从规划设计、基础设施还是从建筑风貌来看,这里并不输于其他地方。而这,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政策,得益于全国各地的援建,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帮助。

  而人的成长,则尤其重要。灾后修复,最难是人心。好在这十五年过去,我们看到,很多不幸的个体已经走出灾难阴影,而地震赋予人类的一些亮色,也逐渐呈现。

  我们珍视每一个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而对个体、对人本、对生命的高扬,业已成为社会共识。汶川地震灾后的头七,设立全国哀悼日,国旗为平民而降,体现了生命至高无上的尊严。

  有报道称,5月6日,四川泸州发生3.7级地震,地震发生的瞬间,当地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们狂奔冲向各自班里把孩子们带出来,整个幼儿园10个班、242个孩子,在不到2分钟时间里就全部撤离。这些幼师很多是经历过汶川地震的“90后”和“00后”。当年,她们是被保护的孩子;如今,她们来保护孩子。

  这一场景的转换,令人欣慰。没错,地震后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灾难的理解,他们也在用行动绽放出火热的生命力,告慰关心他们的人——劫后余生也是奋斗新生。

  不仅如此,汶川地震的沉痛教训,推动了国家和社会在制度层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建设。在一名政协委员的建议下,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国家将每年这一天设立为“防灾减灾日”。

  汶川地震十年后,为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国家又专门组建了应急管理部,不仅是在救灾阶段,更涉及在防灾、减灾阶段下功夫,统筹社会力量,努力织就一张综合性的灾害防护网。

  灾难已经过去,生活还将继续。唯有不忘逝者,才能珍惜当下,唯有往前走,才能通往美好生活。

  缅怀逝者,向上生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