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十年砥砺,写在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上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专栏

  一个邻里相望、产业融合、社会和谐的京津冀,已向世人走来。

  十年前的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26重要讲话,掀开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新历史篇章。

  2·26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2月18日,北京市统计局《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发布了首篇报告。报告显示,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这是一份十年发展成绩单,更是京津冀三地携手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这也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后,一个邻里相望、产业融合、社会和谐的京津冀,已向世人走来,也正在走向世界。

  十年同心

  三地共享一片蓝天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山前,大平原上,京津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两座超大城市与河北的广阔腹地相互依存,又形成了良性互补。三地协同发展,是理有固然、势所必至。

  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和行政区划的原因,近在咫尺的京津冀三地却多有阻隔,不惟交通不畅,产业也各自为战,缺乏延伸与融通。十年的时间,随着协同发展的全面发力,阻隔已成历史,三地在交通、生态、产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对接内嵌,协同发展大潮激荡。

  十年同心同行,惠及三地人。京津冀区域联系愈来愈紧密,首先得益于畅通的交通体系。从之前所在多多的“断头路”,到如今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这样的变化,让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感同身受。

  今天人们往来京津冀,往往会有多种“套餐式”选择。喜欢沿着铁路线奔向远方的,有纵横密匝的高铁网;愿意贴着大地奔驰的,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国省道等,可以把你运送到任何想抵达的地方。受益的三地民众,尤其是30多万跨省(市)通勤上班族,如今平均通勤时间已降至60分钟之内。

  十年携手共治,共享一片蓝天。京津冀深度融合,还体现在生态协同治理上。以公众关切的空气质量而言,从不时出现“十面霾伏”,到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常态,变化就发生在每个人的朋友圈。数据显示,2023年三地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为64.2%、57.3%和64.3%,降幅之大,堪比“换天”。

  十年奋斗不寻常,应和着时代浩荡前行的步伐,由此产生的获得感不言自明。

  非凡十年

  是节点也是新起点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优化布局,持续打造产业共同体。“京津研发,河北制造”,渐成气候。区域内错位发展,产业空间布局日渐优化,各类产业合作项目先后签约落地。这首先体现在协同发展带给北京的巨变。

  作为超大型城市,北京坚持减量发展,强力疏解非首都功能。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巨大突破。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合计突破2000亿元,十年实现翻倍;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十年公共服务同城化,释放民生红利。发展最终都会体现在民众的获得感上。十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城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3年10月,三地先后推出四批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个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极大方便了居民跨省市办理事。

  京津冀地区的崛起是如此势不可当,放眼全国,也令人瞩目。2023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重要区域经济体。

  当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仍在“进行时”,协同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协同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协同手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如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等,有待深入探索。

  非凡十年,是节点也是新起点。继续写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统筹三地优势资源,互利共赢,让三地百姓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远成果。

  □龙之朱(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