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会上,围绕“深化改革统筹资源 全面推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主题,十余位委员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文化、文化交流合作和国际传播等建言献策。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关注1
建议设计发布世界遗产文物主题游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成为首都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起点。多位委员建议以此为契机,高质量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市政协委员,新华社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徐仁杰建议,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里程碑,打造全球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首先要注重文化内涵阐释,加大对文化遗产特殊价值的挖掘力度,将其转换成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的文化产品。”他说,要注重数字赋能与“活”态传承。故宫、钟鼓楼等已率先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探索。建议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优势,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方法,进一步以技术赋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同时,以继续便利外国人来华旅游、学习、工作为突破点,把北京打造成入境游第一目的地。
“截至2024年7月,中国拥有59处世界遗产,北京也有了第8项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处长毕建宇建议,制订北京世界遗产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北京市级世界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完善各遗产地监测系统体系。
他建议,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和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为契机,将每年7月27日定为“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日”,引导更多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注重以北京中轴线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展示和遗产要素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设计发布世界遗产文物主题游,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联合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打造了“人之源”遗产主题的数字化场景展示。
他还建议,应提升各遗产地官网外语建设水平,准确生动地传达北京世界遗产魅力。市政协委员、天机亚太集团有限公司主席何超琼也有相同的观点,她建议,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研究的诠释和传播,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人文合作。
关注2
建设北京文学馆 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从文学、美术、演艺三个方面,为首都文化建设“支招儿”。
在文学方面,她建议恢复“老舍文学奖”。她说,恢复“老舍文学奖”,不仅是认可、激励作家创作,更有利于凝聚具有北京标识的旗帜性文化符号,有利于推动北京文艺“走出去”、提升北京“影响力”。
她还建议,建设北京文学馆,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塑造城市文化与形象,推动公共教育与文化普及,“北京拥有丰厚且持续的文化遗产。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的北京作家及作品,都需要我们加强保护、做好传承。”
美术馆是有品位、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陈宁说,古代的赵孟頫、郎世宁,近现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当代的吴冠中、靳尚谊都是北京响亮的名字。她建议建立属于北京自己的“美术馆”,整合美术资源,研究具有北京地域美术特征的“北京美术史”。
在演艺方面,陈宁建议北京申办“世界戏剧节”。该节由国际剧协发起,具有国际戏剧奥林匹克之称。主办城市可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表演艺术之都”称号。“目前,北京申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申办成功,可以大大提升舞台艺术演绎水准和国际交流程度,有助于将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
关注3
及时向成熟景区推广智能化旅游服务
文旅融合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总监马云飞认为,应重视科技赋能文化,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数字文旅、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
他建议,尽快建立文旅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汇聚与交流,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及时向成熟的景区推广智能化旅游服务,如数智导游、虚拟现实旅游等,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
建议尽快建立文旅融合研究机构或平台,以制定全面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和面向国际的宣传计划,从而确保为消费市场带来更具国际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文旅产品和开发项目。
市政协委员、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说,电影是独特的城市文化“软名片”。经典影片如《罗马假日》,通过爱情故事包装城市风貌,将男女主人公的足迹融入城市的美景名胜,无形中推动了“citywalk”。他认为,北京迫切需要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来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风采。
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市通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吴涛说,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他建议,打造有辨识度的城市IP。“以承接环球主题公园外溢为重点,丰富配套服务设施的种类与层次,提升区域综合承接能力。”他认为,要加强IP引流转化能力,打造由“热门剧集IP+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国潮零售”组合而成的新消费综合体。同时深化运河沿线城市合作联动,加强项目与周边资源的联动,精准研究游客需求,联合举办文旅推介活动、文化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