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版 封面报道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作工作报告,去年北京市法院着力降低商事主体解纷成本

推出30项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

2025年01月17日

  1月16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2025年,北京市法院将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首都社会稳定,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依法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依法平等保护落到实处。依法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落实完善“四提前”机制,提升司法协同水平。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涉外审判机制改革,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着力规范裁量权行使,健全落实案例指导、二审开庭、裁判说理等制度,确保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积极融入综治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多元调解和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进一步推动“抓前端、治未病”。依托全国法院“一张网”,持续深化数字法院建设,以科技赋能促提质增效。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防控经济金融风险

  在金融街等设立金融巡回审判点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法院加强产权司法保护,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审结股东资格、出资人权益等公司类案件9900件,审结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侵害企业财产权案件344件,依法惩治敲诈勒索、抹黑企业声誉等行为。

  依法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审结合同类案件365612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审结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258件,依法规制“内卷式”竞争、强迫“二选一”等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着力降低商事主体解纷成本,落实“北京服务”意见,推出30项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大力压缩商事案件审判周期,平均结案时间从上年的112.9天减少到80.2天。认真做好困境企业司法救治工作,创新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等审理机制,北京破产法庭办结破产、重整案件718件,通过重整和解程序挽救企业32家,引入投资74亿元,化解债务970亿元。

  依法防控经济金融风险,审结证券保险、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案件68750件,在金融街等四个金融发展重点区域设立金融巡回审判点,推进金融纠纷协同治理。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审结涉外案件11107件,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98件,建立涉外仲裁保全、司法审查和执行衔接机制,有力助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

  执行工作

  执行标的到位率提升10.3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法院着眼于提升财产查控效率,健全落实财产线索接转中心工作机制,对当事人反映的财产线索,由接转中心统一接收核查,确保财产线索得到及时处理、被执行财产得到及时控制、终本案件及时恢复执行,共接收财产线索12686条,推动相关案件顺利执结。

  着眼于规范执行行为,建立交叉执行工作机制,办结交叉执行案件4834件,持续加强执行案款管理,实现案款应发尽发。着眼于执行财产加快变现,健全司法网拍工作机制,开展司法网拍1.5万件,成交金额291.5亿元,为当事人节约佣金6.3亿元。北京市法院全年执行到位金额1594.7亿元,执行标的到位率提升10.3个百分点。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审结涉“卡脖子”技术等专利案件3514件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法院围绕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建立专题调研、专班审理、专才培养工作机制,审结涉“卡脖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专利案件3514件;着力提高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专利一审案件审判效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围绕服务保障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积极探索数据确权、交易、使用规则,在全国首次确认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对数据持有的司法证明效力,为北京市数据产权登记试点工作提供有力司法支撑;着力为新技术和新业态健康发展营造宽容规范的法治环境,在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等案件中,依法保护数字化人格权益,合理界定侵权责任,促进技术向上向善。

  围绕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审结涉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老字号保护等著作权和商标权案件22514件,发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积极服务“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北京”建设。

  完善诉讼服务

  电子送达覆盖率85.1%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市法院进一步完善诉讼服务,全面实现诉讼费、案款票据、司法专递面单电子化,网上立案率46.6%,在线庭审率65.5%,电子送达覆盖率85.1%。进一步落实“接诉即答”“接单即办”,全年人工接听群众来电236.4万个,联系法官到位率100%、回复率100%、满意率98.4%。

  进一步强化律师诉讼权益保障,开通辩护律师查阅电子卷宗渠道,完善律师服务平台功能,为律师提供开庭排期自动避让服务55.4万次。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坚持有信必复,健全院庭长常态化接访、包案化解信访案件等工作机制,向涉诉困难当事人发放救助金2024.9万元。

  依法接受检察监督,审结检察机关对生效裁判抗诉的案件112件,改判36件。强化释法说理,制定和落实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开展判后答疑工作的规定,在为当事人提供在线诉讼便利的同时,对争议较大、案情复杂的案件实行线下审理,推进二审开庭、到庭宣判工作,当面讲清法理事理情理,生效裁判服判息诉率达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