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去年7月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1月16日,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推进核心区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起点。东城区将精心写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后半篇文章”,不断探索文化引领新范式,讲好中轴故事、中国故事。
打造“中轴线+”系列文旅产品、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接诉即办要做到“一网情深”……在访谈中,陈献森通过三个“热搜词”,提前“剧透”了2025年东城区的工作重点。同时,他还就东城区百姓关注的养老和教育问题作了回应,新的一年,东城区将努力在养老和教育领域交出“高分答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京报记者 陈琳
1月16日,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谈中轴线申遗保护
在中轴线上打造更多文旅相得益彰的“诗和远方”
新京报:中轴线是今年北京“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对于写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后半篇文章”,东城区有哪些工作计划?
陈献森:7.8公里壮美中轴纵贯首都核心区,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12处坐落在东城区。在历时12年的中轴线申遗保护大考中,我们坚持首善标准、争当示范标杆,答好“腾退整治”“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三道题,交出“高分卷”。
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里程碑,也是推进核心区老城保护复兴的新起点。东城区将精心写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后半篇文章”,不断探索文化引领新范式,讲好中轴故事、中国故事。
我们将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永定门城楼修缮,发挥钟鼓楼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更多形式的活化利用模式,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实现新发展。努力让文旅“融起来”,依托丰富资源优势,探索实施中轴线文化传播工程,推出中轴线南段文物主题游径,打造“中轴线+”系列文旅产品,构建更富东城标识的文化展示体系,打造更多文旅相得益彰的“诗和远方”。努力让文化“炫起来”,借助VR、AR等数字化技术,提升中轴线相关文物展示趣味性与感染力,打破文物建筑开放限制,让中轴线上的“流量新宠”绘就文化惠民新图景。
谈营商环境
“紫金服务”迭代升级 进一步优化为企服务
新京报:作为全市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之一,东城区将如何打造“北京服务”的东城样板?
陈献森:我们聚焦企业需求,统筹政策资源,不断迭代升级“紫金服务”,形成了紫金公寓、紫金人才服务专员等品牌。不断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范围,落地全市首批“一码办事”场景,首创“一键呼叫、全区响应”企业服务专区,全新“智慧服务”政务大厅实现24小时“不打烊”。发布“紫金服务十大行动”,为驻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精准服务。
今年,东城区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区、部门、街道、国企协同联动的扁平化实体化工作体系,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做优做强8个产业组团,用好各级产业投资基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分类施策整合利用空间资源,吸引更多“金融+总部+科创”企业入驻。
进一步优化为企服务。加大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改革力度,提升否定事项报备质效,实现“扫码检查”全覆盖,扩大“无事不扰”试点企业范围,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业一证”等集成服务办理,打造“北京服务”东城样板。
谈接诉即办
接诉即办逐步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新京报:去年北京市接诉即办年度考核,东城区的原始成绩、“解决率”均为全市第一。在接诉即办方面,今年东城区会推出哪些新举措?
陈献森:我们坚持把群众“身边小事”当作“天大的事”来对待,通过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满足了一批民生改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整体统筹、条块结合、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工作体系,探索“一案双派”,抓实“每月一题”,不断优化“错题本”等工作机制。继续完善“热线+网格”工作模式。依托东城区作为网格化管理理念发源地的优势,探索将接诉即办、网格化治理、社区汇聚、地区企业等力量有序整合。健全民生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落实“一网统管”工作。
同时,加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多元共治,切实加快向“未诉先办”“以办为先”转变,把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由被动应诉变为主动服务。
总之,就是要做到“一网情深”。“一”就是把一套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建设得更完善;“网”就是东城作为网格化管理发源地,要通过“一网统管”把各种力量、各种诉求更充分汇总,形成整体合力;“情”就是用心用情用力,把人民至上理念落实到点点滴滴;“深”就是要加强深度治理,通过解剖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逐步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谈养老
为1000户老人安装智能服务终端
新京报:针对进一步保障老年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东城区未来会有哪些新举措?
陈献森:当前,东城区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已达30.4%,抓好养老工作刻不容缓。东城区将不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心、舒心、放心。
首先,保基本、兜底线。健全“老老人”基础保障体系,为他们配建家庭照护床位,开展适老化改造。加大政策支持,落实重度失能失智、残疾老年人等重点保障群体的福利待遇。我们还将完善东城区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升级供需对接与服务监管功能,全面优化监测评价机制。
其次,强供给、重普惠。我们将持续优化“区-街-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完成天坛、东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养老服务设施连锁化运营。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打造老字号养老助餐联盟。推进医康养结合,探索“家床”“家医”融合服务模式。加强养老护理人才梯队建设。
最后,抓创新、促融合。我们将拓展1100余家单位、企业加入养老服务联合体。深化“慈孝守护”行动,为1000户老人安装智能服务终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的“点单”式服务。
谈教育
扩充4700个中学学位 持续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
新京报:新的一年,东城区将如何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陈献森:近年来,东城区持续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在集团化办学、1+3培养实验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累计扩增优质中小学学位1.6万余个。今年,我们将通过三个“共享”,让东城百姓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资源。
第一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将全面实施教育强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动教育集团化办学迭代升级,加强集团内、学区内资源统筹。
第二是通过优化布局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将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中学学位需求,持续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启动北京五中东师校区建设,推动北京一中改造提升,新建北京二中分校礼士校区、171中学革新里校区,扩充中学学位4700个。
第三是通过队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将实施新一轮“四名”工程,即名书记、校长(园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名教研员工作站和名学科基地。培养、孵化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名校长队伍,打造一支服务与引领东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名教研员队伍,形成一支特级教师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支撑、优秀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名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