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哪吒2》的空前成功,也提出了一些深层次思考,需要创作者们认真面对。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终于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据2月18日消息,上映21天,《哪吒2》总票房已经超过123.19亿元,力压好莱坞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2》,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位列全球票房榜第8名。这无疑也是中国动画电影的标志性时刻。
从这一榜单看,《哪吒2》确实在不断打破好莱坞大片独霸票房榜的垄断局面,这是否标志着国漫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国潮之中,重新找回文化自信心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以50.35亿元的超高票房,让动画类型电影受到市场关注,并引发了资本联动。
在这期间,《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长安三万里》《白蛇:缘起》《新神榜:杨戬》《新神榜:哪吒重生》等新国风动画电影,也将国产动画电影带入了票房强劲的新阶段。
可以说,国产原创动画电影改变了迪士尼、梦工厂、皮克斯等美国、日本动画大厂霸屏的时代。表达新国风、成为新国潮的国产动画电影,再次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性。
社会对影视动画的期待最常见的就是“国潮”“中国风”等核心词汇。此时的“中国风”,泛指以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为表现形式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的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
必须承认,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挖掘中国神话,呈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技术实现的视觉奇观,更使得“中国风”在动画这一类型中独具魅力。
90后、00后、Z世代,逐渐成为主要消费群体,逐渐接管话语权。对这一群体来讲,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也随之从“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重担,转变为对中华文化的审视、欣赏和骄傲,自信、从容代替了敏感、急迫。
在此背景下,用“中国风”“国潮”这样的话语来承接、拓展、变革之前民族化原有的意涵,可能与现在的影视传播逻辑更为适配。
所以,近些年来的中国风动画电影虽然品质参差不齐、评价褒贬不一,但在创意策划和传播营销策略方面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哪吒”此次强势崛起,或就可以理解为这种文化自信的折射。
火爆之下,未来有了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在此次《哪吒2》爆火之前,“哪吒”被动画改写的文本也不在少数。
比如,《大闹天宫》中白白胖胖的恶童哪吒,《哪吒闹海》中英气逼人的哪吒,《哪吒传奇》中可爱的儿童哪吒,《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机车风的酷帅哪吒……
每一个哪吒,都具有时代社会心理意义的解读空间,也生成了新的文化意义。
观众希望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英雄,是因为平凡人心中可能都潜藏着一个英雄梦、都给英雄留了一个位置。而在动画世界中,英雄角色一直都是核心人物。
美国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IP发展了80年,其进化史几乎伴随着整个美国社会的变迁,给失序年代的无数美国人带来了心理安慰与精神慰藉。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则是中国民众心中的完美英雄。《哪吒2》票房奇迹,也昭示了我们社会对本民族小硬汉英雄的迷恋。
当然,与之暗合的社会心理可能更为复杂。快节奏、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中,成年受众,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更为复杂,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天真无邪的气质、无所畏惧的胆魄和惩奸除恶的决心,治愈也激励着成年观众,更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内敛式的渴望。
值得引起创作者注意的是,不管是思想意识底色,还是商业市场底色,或是文化传播底色的“民族化”“中国风”或“国潮”,对动画电影的解析,最终还是会归结到用这一艺术形式呈现了什么、传达了什么,蕴含其中的情感、精神和能量是否感染、激励、温暖观众。
而国漫作为一种文艺产品,其高质量发展不能理解为单一维度和孤立目标,而应是以市场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共同发展进步为追求,寻求新时代的、有更高视野的突破和创新。
以此而言,《哪吒2》的空前成功,为国漫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提出了一些深层次思考,需要创作者们认真面对,才能让“哪吒”们走得更远,国漫也才有可能实现整体飞跃,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孙平(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