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3月28日召开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获悉,北京市多举措创新,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环境,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近两年陆续新设8只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鼓励人工智能等关键产业领域快速发展。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关注1
蝉联“科研城市”全球冠军
据介绍,北京市以优化创业投资环境,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以上,连续问鼎《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冠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数量均稳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截至2024年底,注册在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310家,管理基金2.26万只,规模4.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 的 16.3% 、15.7% 、23.3% ,均排名全国第二。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创新搭建了多个创业投资对接平台,持续完善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股权投资活动品牌,比如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寻找优质创业项目,助力其在北京快速发展。再如股权投资行业的全球性峰会“全球PE论坛”,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十余届,2020年开始作为服贸会金融板块的重要活动,已成为国内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行业的年度盛会。还有“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推动众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的同时,也为创投机构与创新创业项目精准搭建了对接交流平台。
关注2
政府带动构建创投新生态
政府是营商环境打造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生态的建设者。据悉,北京创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近两年陆续新设8只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涵盖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医药健康、机器人、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新材料、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和低碳等关键产业领域,总初始规模达1000亿元。截至2024年底,8只基金已完成167个项目的投资决策,投决金额合计约170亿元。
同时,北京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投企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并深化私募投服机制,构建覆盖项目孵化、资本运作、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及教育支持等关键环节的全方位服务生态,加速创投项目从创意到市场的转化,通过定制化、一站式服务,有效突破企业发展各阶段瓶颈,形成初创、成长、成熟至退出全周期闭环服务体系。另外,还创新实施了直接股权投资试点业务。
在政务服务中,北京市创新推出设立审核线上办理。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研究制定了优化私募基金设立审核服务方案,创新性地将私募基金设立审核服务纳入“一件事”管理,打通市区政务服务系统和市场监管系统,实现私募基金设立一口申报、线上办理。
■相关新闻
北京已有2个万亿级民营集团
3月28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近年来,北京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2个收入万亿级民营集团、5个千亿级民营集团。
过去几年,北京市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和4万亿两个大台阶,2024年达到4.98万亿、增长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3.2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作为首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开放型经济持续壮大,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吸纳就业超过60%,企业数量超过95%,形成了2个收入万亿级民营集团、5个千亿级民营集团。
据介绍,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决策部署,陆续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和一系列配套实施政策,建立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和常态化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形成了由40家市级部门、各区联动协作的工作体系。
每天新设科技企业300多家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支持民营企业在“五子”联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出台了众多务实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及独角兽企业数量领跑全国。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增速达到7.5%左右,位列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科技服务业以占全国一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两成的收入,贡献了三成的利润。
同时,北京市支持民营企业成为“两区”制度型开放的中坚力量,开放牵引力有效提升。实施服务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专项行动,打造了全国首个数字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支持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双标杆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建设国家数据管理中心、国家数据资源中心和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家数据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支持民营企业以高品质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拉动力逐步增强。“北京市建立了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已分13批推介了近1300个项目、总投资超1.7万亿元。”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连续实施1500余项举措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北京市不断优化提升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在行政审批、监管执法、政务服务等方面连续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务实举措,2024年,依托“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解决企业诉求5.8万个。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行非现场监管,全面实现“扫码检查”,推出政策服务、数字服务、热线服务“三送”服务,12345企业热线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7%。
“未来,北京市仍将坚持以首善标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聚焦市场准入,解决好隐性壁垒的问题;聚焦市场环境,解决好公平竞争的问题;聚焦权益保护,解决好市场秩序的问题;聚焦创新优势,解决好颠覆性创新潜能释放的问题。”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聚焦要素配置,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打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和适配性,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说民营经济发展
冠军
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以上,连续问鼎《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冠军。
全国第二
截至2024年底,注册在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3310家,管理基金2.26万只,规模4.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3%、15.7%、23.3%,均排名全国第二。
1000亿元
北京创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近两年陆续新设8只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涵盖人工智能、信息产业等关键产业领域,总初始规模达1000亿元。
万亿级
北京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2个收入万亿级民营集团、5个千亿级民营集团。
300家
北京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及独角兽企业数量领跑全国
2万亿元
2024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增速达到7.5%左右,位列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