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一个字一毛四,新京报记者体验时,一口气花了六块三。而前来发电报的年轻市民,多数则因循着发电报“惜字如金”的老规矩,这才是怀旧的路数。
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是北京目前唯一承担发电报服务的窗口,3月底至4月初,短短一周时间该营业厅已办理500多份电报业务,比之前繁忙了不少。
在杭州,从5月1日起电报服务将全面停止。这意味着,届时北京将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城市。上一代人熟悉的电报代码,正在落下时代帷幕,倒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在尝试感受这一“小众服务”。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田杰雄
4月7日,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电报窗口,市民王先生在填写电报纸,准备发电报。
电报窗口提供的电报纸。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现状 北京可向外地三个城市发电报
4月7日11点半,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内,“电报窗口”四个字尤其醒目,与营业厅内那些新潮、时尚的手机形成鲜明对比,电报似乎早已成为过去,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服务台上,工作人员提前摆放了厚厚一沓电报纸,并提供了一份填写模板。电报纸“特别业务”一栏有19个空格,发报人要笔迹清楚地填写收报人的住址、姓名,如果空格不够,可以填写在空白处。电报内容一栏有50个空格,同样需要清楚地填写电报内容。电报纸的下端填写发报人的姓名、住址和电话。
记者注意到,服务台上的电报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传统电报纸,更像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但因为发电报本身十分有年代感,因此并不影响它带给人的怀旧味。
记者此前从未发过电报,因此写电报前认真地看了一遍模板,随后写下电报内容。工作人员认真点数了发报的字数,并在电报纸上进行了标注,一共45个文字和标点符号。每个文字、标点收费0.14元,记者发这份电报收费6.3元。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北京发出的电报仅能发到北京本地、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和浙江杭州。北京和杭州是全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其他城市,包括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均没有这一服务。
记者发出的这份电报,最终将通过京东快递寄到收报人手中,发报人不需要支付快递费,仅付发报费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填写了准确的收报人手机号和地址,以及发报人的手机号,就可以发出一份充满历史感的电报。
现场
有市民一口气发10份电报
在信件、电报盛行的年代,电报以快著称,但现在的电报大多成为人们怀旧的一种方式。电报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近期发报量激增,收报人收到电报的时间可能较晚,“从3月底到现在,我们已经发了500多份电报。所以如果是发到北京本地的电报,预计发报后五天左右能收到电报。”
记者在营业厅观察了一个多小时,有10多位市民前来发电报。12点45分,“电报窗口”前有六位市民正埋头填写电报文,还不断有“新人”进入营业厅。
市民游女士一口气发了10份电报,“都是发给亲朋好友的,两份发杭州,其他的发北京。听说杭州的发报服务要结束了,所以我来北京的电报窗口感受一下,毕竟电报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在北京读博士的王先生发了7份电报,“两份发给我对象,剩下的发给我的家人、同事。”虽然0.14元一个字的发报费对现代人来说并不昂贵,但王先生觉得,既然是发电报,就得百分百复刻电报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在写电报内容时,他思忖了很长时间,“好久没写这些内容了,真得认真想想。”王先生写的电报内容大多是祝福的话语,但每份电报都用词讲究、隽永。
市民靳先生只发了一份电报,但这份电报十分有意思,只有四串字符。原来,3月底靳先生的同学从杭州发了一份电报,上面也是四串字符。靳先生按照网上流传的电报密码对照表,查出了电报的内容。所以,这次他也写了一份字符电报回给同学,这四串字符“翻译”出来的意思是“不要回答”。对于这份特殊的电报,靳先生非常满意,他说:“电报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太久远了,所以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和朋友社交也很有纪念意义。”
在社交平台和网购平台上,代发电报的业务挺受欢迎,手续从15元到20元不等。如果是从北京代收,再转寄到新地址,每转寄一次收费8元。
讲述
曾经的电报上都是大事儿、急事儿
与如今用电报抒怀不同,过去的电报内容并不都是喜事儿,更多的是急事儿、要事,甚至伤心事。
在年过六旬的市民田女士印象里,儿时家里收到的电报并不多,印象最深的两份电报都与家里的丧事有关。一份是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她十来岁,“我记得是姥姥去世了,母亲带着我急急忙忙地去邮局,给远在内蒙古、东北当知青的舅舅和姨拍电报。”田女士说,那时候发电报到各个区域的费用是不一样的,远的地方每个字的收费就更贵些。
另一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收到的一份电报。田女士说,与普通派送信件不一样,派送电报的邮递员会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专程而来。那天,邮递员骑车到了胡同口,就扯着嗓子喊父亲的名字说有电报。那份电报是从老家寄来的,她凑在跟前看父亲打开那张薄薄的信封,电报里只有短短的五个字:“母病危速归”。接到电报后,父亲便匆匆忙忙地回了老家,再见到他时,带回来的是奶奶病故的消息。
田女士说,那时候老百姓家里还没有电话,电报是最迅速却也最奢侈的通信方式。“在我记忆里,好事儿、喜事儿,亲戚们会在信里讲,写三大张纸,甚至夹一张照片放信里面,也不过是一张邮票钱。但随着电报而来的,一般都是大事儿、愁事儿。以至于到后来,只要一听邮递员喊我们家人的名字说有电报,我这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田女士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话通信开始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但没有取代电报。“只能说大伙儿的通信渠道变多了,毕竟当时电话线还没真正进入家家户户。而且电报一般是电报大楼或者邮局之间传送信息,老人们会感觉它比电话更方便。”
观点
“惜字如金”书写文化留下时代印记
针对电报引发的新热度,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表示,人类通信需求与生俱来,通信技术进步建立在文明发展的不断探索中,受制于技术及基础设施。技术发展之初,电报借助摩尔斯电码这一点划组合出的独特“语言”,使信息以电波形式跨越千山万水,在较短时间内抵达目的地,也使得电报在当时成为最快捷的通信方式。彼时,电报实现了即时远程信息传递,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模式,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信成本低,通达全球,信息内容从文字、图片再到视频无所不包。赵国君表示,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中,电报已失去发展之初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其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进步所趋,也是文明发展新阶段的印证。
她表示,电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也引发思考,“电报时代因高昂的资费而形成电报纸上‘惜字如金’的独特书写文化,从而也留下时代的印记。电报纸短情长,与如今文字信息浓度和情感重量渐失形成强烈对比。”
赵国君认为,电报业务的物理形态可能会消失,但它承载的技术精神、文化符号与社会价值已深深融入通信发展基因,“从‘01电报大楼’到‘5G基站’,技术虽不断进步、变化,但我们对技术的追求,以及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畏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