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发布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在晴朗干燥的天气条件下,一天之中,10时至16时是杨柳絮飘飞的高发时段。除了对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它们也会影响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对此,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监测人员已加大监测仪器巡查及清理频次,并加强数据审核,所以市民不用担心数据出现大偏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戴轩
4月6日,北京,飘飞的杨柳絮。 图/视觉中国
在北京全市范围内,飞絮期一般从4月上旬到5月下旬,持续50天左右。北京最先飞絮的毛白杨主要分布在五环内。一般情况下,4月上旬,北京地区的毛白杨最先进入飞絮期,柳絮在杨絮飘飞10天左右开始启动飞舞季。
杨柳树属于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树的雌株。
杨柳絮会随风进入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采样头,甚至会堵住它,影响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所以每年4月至5月初,PM 10、PM 2.5自动监测数据会出现不规律的跳变:浓度从低浓度迅速跃升,持续1-2个小时又迅速回落,形成短时间的异常高值。
杨柳絮在进入监测设备后,是如何对数据产生影响的?据悉,抽气泵恒定流速抽取空气,空气经过采样头的切割器筛选,使在监测粒径范围内(<10微米或<2.5微米)的颗粒物进入监测仪器内被称重、计算浓度。
虽然采样切割头前端设有过滤网,但受较大风力的影响,杨柳絮还是很容易进入切割头并留存在保存腔内。保存腔内的杨柳絮逐渐增多,变为杨柳絮小球。由于保存腔的承载能力有限,杨柳絮小球会进入到监测仪器落在采样膜上,影响浓度计算结果。
针对以上情况,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表示,监测人员已加大监测仪器巡查及清理频次,并加强数据审核,所以市民不用担心数据出现大偏差。
■提醒
进入杨柳飞絮期 北京疾控:科学防护
如何对抗飞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和其他过敏一样,敏感人群最好脱离过敏原,白天尽可能待在室内。飞絮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一般中午最多,敏感人群应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即便要做户外活动,也要在杨柳絮比较少的时候,比如早晨、夜晚、降雨后等。室内通风要关好纱窗,注意室内卫生,湿式清扫,必要时开启空气净化器。
飞絮细小,易被吸入鼻腔,之后鼻塞、鼻涩、流鼻涕、打喷嚏接踵而来,严重的甚至引发气喘、哮喘等更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疾病。敏感人群外出时需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口罩使用时应遵照其使用说明佩戴,佩戴时必须完全罩住鼻、口及下巴,保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密闭性更好的口罩防护效果更佳,但需按照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口罩。
飞絮入眼,很难清除,会导致敏感人群眼睛红肿、流泪,上面携带的大量灰尘和细菌也会入眼引发炎症。外出时佩戴纱巾、护目镜、眼镜等,尤其是骑行外出的人,飞絮迎面入眼的风险增大,一定要做好眼睛的防护。
皮肤易过敏的人群,尽量避免皮肤接触飞絮,否则皮肤瘙痒难忍,甚至红肿发炎。外出要“包裹”自己,戴帽子,穿长衣长裤。皮肤沾上飞絮后,要及时清除,最好用温水清洗,有助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当皮肤出现过敏症状时千万不要抓挠,轻轻拍打、冷敷、涂止痒药可减轻症状。
外出返回后应先洗手,同时清洗鼻腔和面部,及时清扫外衣上的飞絮。杨柳飞絮高发期要及时清理或喷水湿化室内飞絮,尤其是附着在电暖器等加热电器表面以及家具和地板表面的飞絮;室内可使用吸尘器及时清理。定期打扫汽车内部,及时清理飞絮和灰尘。注意消防安全,严禁乱扔烟头,严禁明火引燃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