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版 北京新闻

2025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开启

作家王蒙现场开讲“语言和文学的魅力”;北京高校大学生共赴“青春读书会”

2025年04月16日

  

  4月15日,“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图为作家王蒙分享“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A04-A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4月15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暨“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是2025年“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的开篇,全年共计划举办10场活动,首场活动特别邀请了原文化部部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与来自首都59所高校的四百余名师生代表分享“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刘洋

  谈语言的力量 

  文字中承载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我5岁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叫做《小学生模范作文选》,里面有一篇写道‘皎洁的月儿升上了天空’,一下子就把我镇住了。原来只知道月亮的亮和太阳的亮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才知道月亮的亮叫‘皎洁’。”王蒙一开场就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知道“皎洁”这个词语时的震撼,从修辞中感受到的文学之美。

  在王蒙看来,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正确的形容词,会让整个场景变得十分美好,“有了修辞以后,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美好的语言。”曹操在华容道上遇到关羽时,一句“将军别来无恙乎”让自己得以死里逃生;舒婷在诗句里写“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而不能相许”,描述了等待爱情的美好与遗憾,“文学有时候写遗憾,比写成功还成功。”

  与此同时,王蒙认为,语言也扩大了人们的智慧与认知,语言发展了人们的思维,“很多东西是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鼻子闻不到的。我们讲道德、哲学、思想、三观、信念、理念、信仰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体会,语言和文字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心灵的方向。”王蒙表示,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语言不但自有其含义,并且作为一套符号,本身就很美好。

  美好的同时,语言也拥有直达人心的力量。王蒙以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为例说道,左宗棠有一副对联写的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就是说一个人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要对自己有信心。困难、麻烦、艰苦这都是成才必须经历的,什么困难都没经受过,也就没有真正的成就可言。”林则徐从西安出发赴伊犁。在和家人告别之际,尽管前途未卜,他仍忧国忧民,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王蒙看来,语言文字中承载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改变其世界观,从而推动人一直向前,“语言具有这样的精神力量和功能。”

  此外,当天,王蒙还以《红楼梦》、精卫填海为例分享了小说、神话故事等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在其看来,文学可以写实也可以充满想象,带人走进不同的世界、推动人不间断地学习。

  谈学习  

  “学习能帮助你,学习让你永远有自信”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中,91岁高龄的王蒙精神矍铄,不显疲态。其间更是引经据典、吟咏诗句、侃侃而谈,不仅带领观众穿梭于文学的殿堂之中,也不时穿插幽默的言辞,引发全场大笑。

  “网上有人冒充王蒙写慢生活,还有人说‘你写得真好’。我看了以后都想哭一场,他根本就不看我的作品,我这个人怎么会慢呢?我是个急性子。”全场大笑起来,王蒙接着举例,自己有一年参加高校作文评分,在同组其他两位评委刚看到两三行的时候,自己已经看完了整篇,“但是我不敢说我看完了,这样显得我没有认真审阅,我就练练气功。所以我不是慢生活的提倡者。”说到兴起,王蒙现场“辟谣”,“还有一篇说我跟多少老同学在一起,这也是假的,我都没有上过多少学,高一上了半年就调出来工作了,我哪有功夫找老同学?”

  不过,王蒙表示,虽然只上过半年高中,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我什么都在学。”王蒙表示,自己先是学会了维吾尔语,并且延伸学会了乌兹别克语,“在塔什干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我让记者直接用乌兹别克语提问题。”

  此外,王蒙还会日语、俄语、英语等多种语言,“我一个写作的人,我要做社牛,我绝不是社恐。”王蒙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告诉学生们:“无论如何要学习,学一辈子,不管碰到什么事儿,学习能帮助你,学习让你永远获得快乐,学习让你永远有精神力量,学习让你永远有自信。我在这里和大家相约,我们还要一块好好学习,茁壮成长。” 

  谈人工智能

  技术越发达越需要有创造力的写作者

  讲座结束后,迎来了大学生们期待的互动环节,大家频频举手,提出青年人的时代困惑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

  写作的过程当中,是下笔之前思考更多,还是写作过程当中再深度思考?王蒙表示,下笔之前是绝对有思考的,而且需要琢磨好要不要动手写、要不要开这个头。有人会说沉浸其中之后写作就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完全不需要思考,“这种说法稍微夸张了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习惯有考量。”他还提到,如果能有几个月的时间写一篇小说,会觉得特别快乐。

  针对文学的生命力,王蒙表示,语言的力量、灵魂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创造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并表示自己也看过一些人工智能写作的律诗,“音韵、平仄、对仗都非常准确,但是它没有一个主体。我们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在读作者,托尔斯泰的作品跟巴尔扎克的作品永远是不一样的。没有主体的文学不是文学,只是一个范本。”在王蒙看来,“技术越发达,就越是需要有个性、有天才、有惊人创造力的写作者,也需要有这样的读者,至少要知道什么叫创作、至少懂得为创作而感动。”

  王蒙也讲述了压力对于青年人的必要性,困难面前不能选择“躺平”,鼓励大家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为什么积极呢?我没有理由消极啊!”一句话引发台下掌声和欢呼声。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一学生陈与夕也被这一回答触动,“他为年轻人如何积极健康地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王蒙的讲座也让大学生们感触颇多。“王蒙老师说‘如果生活没有美好的修辞,你活的冤不冤啊’,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在读博士生吕杨表示,自己一直很喜欢文学阅读,也愿意去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字是有魅力的也是有力量的,王蒙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于文字力量的信心。他到如今这样的高龄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学习的热情,这是我们当代青年人所需要学习的,要保持这样一份热情,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各种各样的挑战。”

  记者注意到,当天还有学生带着专程买来的《青春万岁》前来听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一学生陈燕非常开心自己得到了王蒙老师的签名,“我之前就看过这本书,老师的文字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原来他们在那个年代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那样想的,我们这个年代也会遇到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作家王蒙与来自首都多所高校百余名师生代表分享“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互动环节,学生们频频举手提问。

  现场

  多所高校大学生参加“青春读书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阅读感悟

  4月15日,记者了解到,首场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的主题为“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们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在现场除了与大学生分享自己当年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情况外,她还提到,期望学生们能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同时要联系实际学、知行合一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春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也希望大学生们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此外,还要积极参与读书活动,不只照亮自己,更要作为代表照亮身边更多同学。

  从书中汲取前行力量

  当天,大学生们就《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同志《论教育》等读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阅读感悟。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收录了25篇访谈实录,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鲜活读本。在谈及这本书时,不少大学生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自找苦吃”精神。“书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当任雅才老师分享到带领学生去山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夜间虽然被蚊虫叮咬得浑身是包却因专注集体备课浑然不觉时,习近平总书记会心地笑了。”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心理学部本科公费师范生孙梓耀提到了书中一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小细节,“当年在延川插队时,习近平总书记经历的第一关考验就是‘跳蚤关’。艰苦奋斗、‘自找苦吃’知青岁月中的习近平同志是我们生动的榜样。”

  “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龙瑞霖对书中提到的“自找苦吃”精神印象深刻,在其看来,“自找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守正创新。要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在学生工作中锤炼服务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像总书记期待的那样,既多读‘有字之书’,更善读‘无字之书’,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回应时代召唤。”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论教育》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了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47篇。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大学生们对这本书感触颇深。“在我的哥哥姐姐中,上大学的人屈指可数,而我这代人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政策的受益者,我的班级中有80%以上的同学考进本、专科院校。”在谈及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相关内容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械专业的研一学生季坤用一个简单的对比,分享了自己感受到教育的变化带给自己人生的影响。

  书中的感悟,也支撑着大学生们不断向前。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禄玺提到,作为一名外国语专业的博士生,自己将坚持互学互鉴,深入融入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努力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大学生们走出书本、走进实践

  记者注意到,在青春读书会上,大学生们还分享了自己走出书本、走进实践中的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直博研究生、“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读书班代表张志强表示,阅读是青年人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青年成长,不能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只抱定专业书籍不放,更重要的在于从阅读中砥砺初心、明确方向。张志强表示,在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己深刻领悟到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奋斗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实现。

  2022年,张志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成员,前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策源地——福建宁德,在山区乡镇实岗锻炼。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基层实践,让张志强积累了对农业问题的兴趣,围绕农业转型理论开展的博士论文也有了明确的问题导向;有了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对于书籍、文献的选择就有了系统观念;有了对农业的具象认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脑海中就有了现实对应,进行理论抽象时就有了守正创新的基础;有了对农民的真感情,就有了“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责任担当。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范宇翔用“以文铸魂 以教传薪”八个字总结了自己阅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一书的所得。“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更需要教育。”范宇翔介绍,自己在云南省一所山区中学支教时,将北京常见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读文言经典、读现代文萃,尝试用语文课独特的方式告诉学生: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范宇翔带领学生们成立读书小组、和学生们一起修改话剧剧本,逐渐看到舞台上发光的孩子们,见证着教育的“魔法”,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

  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