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根据作家徐则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2024年9月,话剧《北上》在杭州大剧院成功首演,并于11月22日—24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三天,大获好评。2025年,《北上》再度打磨提升,以杭州为起点辐射多地,开启“跟着北上游运河”的演出,将于今年在淮安、昆山、北京等运河流域城市献演。4月19日—20日,该剧在“运河之都”淮安首演,新京报采访了该剧导演李伯男,请他讲述创作话剧《北上》的情感密码。 新京报记者 滕朝
话剧《北上》故事跨越百年,人物牵连众多。
所有角色都是百年运河上的众生相
话剧《北上》中,意大利人小波罗和翻译谢平遥等人,从杭州出发北上,沿途经过扬州、淮安、聊城等地,最后来到通州,完成了对运河的追寻与探访。而戏外,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携话剧《北上》重走运河路,在运河流域城市开启了“跟着北上游运河”的演出,让虚构与现实在空间上遥相呼应。
“杭话”这个根植于杭州的年轻院团,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背负起沉甸甸的行囊,开启了“杭话的北上”。
虽然有茅盾文学奖小说的文学基础打底,但话剧《北上》的创作难度特别大。几代家族的命运、一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如何将一部30多万字的小说浓缩在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上,其实非常复杂。“舞台艺术就怕散”,导演李伯男说,为此团队想了很多办法,从时空的结构上,要找到舞台的特有方式,集中凝练的同时,也要把小说的格局表达出来。
原著作者徐则臣曾多次提到杭州话剧艺术中心,“他们扛住了巨大的压力,也动用了最好的资源,才有了这部戏今天的样子。”
这些年来,以大运河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出了不少,表现形式和立意难免有些雷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话剧《北上》,这一次却赋予了大运河新的视角。《北上》故事跨越百年,人物牵连众多,谢家的几代人、邵氏家族的几代人,以及意大利小波罗兄弟,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共同构成了百年多来大运河上的历史记忆。不过,整部剧的真正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运河。所有角色都是百年运河上的众生相。
“北上”IP与杭州文旅发展深度互动
话剧《北上》不仅重现了大运河的壮丽风貌,更深刻挖掘了这条历史长河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在将30多万字的小说变成舞台表达的时候,导演李伯男想的是如何打通文学和戏剧,让戏剧焕发出这个时代的真正价值。“运河在千百年来静静地流淌当中,跟每一个运河儿女的内心紧密挂钩,也是最能让今天的观众感受到这种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地方。”
在导演李伯男看来,话剧《北上》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河与人的相互渗透,“运河的性格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我们在运河静静地流淌过程中,见证着人们的生生死死,民族的文化生态的变迁”。
2025年仲春,大型话剧《北上》以戏剧为梭,在运河涟漪间织就一条流光溢彩的文化锦带。值此淮安站启幕之际,“跟着北上游运河”特别企划应运而生——通过拍摄城市系列宣传片,以年轻化的视角、轻喜剧的叙事肌理勾勒运河沿岸的城市风光与非遗图谱,让运河文脉在当代语境中依旧熠熠生辉。
杭州站先导片令话剧《北上》男主角小波罗变身为“非遗体验官”,穿梭于塘栖古镇、德寿宫、雷峰塔等知名文化地标之间,于百年汇昌亲制古法糕点、访卫家班皮影戏馆执签弄影……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地标,被编织成跨越时空的大型沉浸式文旅场域。以戏为舟,以影为楫,小波罗悦动的身影伴随着运河水波,已然超越地理的边界,将杭州的市井雅韵、运河的千年跫音带到淮安乃至全国各地。
话剧《北上》作为一场流动的运河盛宴,承载着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底蕴。这种以戏剧为灵魂、以运河文化为经络的文旅融合创新尝试,不仅潜移默化地令“北上”IP和杭州文旅发展深度互动,更让运河文脉自在蜿蜒、奔涌向前。话剧《北上》以戏为舟,载的不只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