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版 特别报道

千年文脉作轴 徐州彭城七里重塑城市更新标杆

3.5公里文明长廊唤醒235处历史遗存,2024年游客破亿解锁“古今共生”密码

2025年04月29日

  【开栏语】当历史的长卷铺展至2025,中国城市正以“焕新”为笔,在时代的答卷上挥毫泼墨。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扩大文体旅游消费……从乡村振兴到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从智能创新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这场声势浩大的消费提振“组合拳”,正悄然打开中国消费的新天地,成为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汇点,神州大地奔涌着破茧重生的磅礴力量。岁月如歌,征途如虹,中国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独辟蹊径的创新,催生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城市上新进行时,让每一寸土地成为内需跃升的沃土,每一座城市闪耀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光辉。

  

  “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叠翠苍茫,北至黄河故道波光潋滟。图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龙湖风景区,它与云龙山山水相依。 A14-A15版图片/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作为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徐州在时光长河中,始终挺立着一条见证文明嬗变的精神脊梁——纵贯古今的彭城路轴线。这条千年不移、始终如一的城市中轴,不仅串联起古城地理空间的对称美,更孕育诞生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徐州在新时代的标志性城市符号。

  两年前,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正式启动,这条3.5公里的文明长廊,将235处历史遗存编织为一体,让新石器时代的下圆墩遗址、北魏时期的代笔亭、楚汉文化的见证戏马台等,与文庙、回龙窝等现代化商圈,开启跨时空对话。通过“文化解码+科技赋能+区域联动”的创新模式,这座古城正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新动能:2024年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亿人次,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增幅均接近20%,数字文创、文博旅游等新业态乘势崛起,千年文脉正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原真保护

  235处历史遗存织就“活态博物馆”

  漫步“彭城七里”,时空交错感不断袭来: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加紧建设中;云龙山摩崖石刻上的千年凿痕,与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脱口秀遥遥相望;五省通衢老牌楼旁,上百年历史的黄河故道宛如一条玉带穿过城市,尽览繁华;文庙街区的全息投影,在古城墙上将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化作漫天星河。

  2022年起,徐州历时一年编制完成《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次年,“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明确将这条千年文脉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近两年来,徐州市上下“一盘棋”,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原真性保护与延续古城风貌并重,修缮后的崔焘故居在景观灯影中苏醒;徐州城墙博物馆拔地而起,深埋地底600余年的明代城墙遗址显露“真容”;建成开放全国首家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一眼阅千年”的叠城奇观……曾一度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纷纷变成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名词解释】

  何为彭城七里

  “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旁的黄楼,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横穿老城区,依次串联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户部山、徐州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节点,分布着97项235处历史遗存。“徐州古称‘彭城’,‘七’不仅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而且‘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被划分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7个更新单元。‘里’,不仅是长度单位,更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沙波解释道。

  

  在徐州文庙,千年文脉与现代商区紧密融合。

  文旅融合

  当项羽戏马台遇见中医奶茶店

  在徐州云龙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彭城七里景无穷,三里半在云龙中。”而位于云龙区彭城街道的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徐州古城中心,更是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300多年的商业传承,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绵延叠加。

  户部山顶的戏马台上,西楚霸王项羽在此留下“秋风戏马”的千古绝唱;徐州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傍山而建,雕花门扉见证了数百年光阴的流逝;快哉亭中,苏轼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而回龙窝,相传是一个让乾隆皇帝都曾“迷路”的地方。

  “如今,这里不仅遍布红墙、百年银杏、月光市集等网红打卡点,我们在崔焘故居、李家大楼、魏家园和戏马台,陆续招引入驻20余家兼具文化性、体验性的丰富业态,高品质运营古风沉浸式体验空间。”户部山明清建筑保护中心主任、戏马台管理所所长解勇说。

  在户部山西坡,坐落着一片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群,占地52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房屋150余间,是徐州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这就是崔焘故居。日常居住的翰林楼,教育子女的墨园阁,接待亲戚的内客厅……走进崔焘故居,一秒穿越回明清。而中医奶茶、传统制香、红酒文化、音乐茶空间等体验项目,又逐步以内容、场景、业态、产品的创新,成功激发了“二次消费”。

  “我们就是看中这里的古色古香,才选择把书社开进来。”翰林书社主理人董琦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创新载体空间设计工作已10余年,2022年底入驻崔焘故居前,他的团队在青岛已经营了五家书社。

  董琦介绍,结合徐州本地IP、非遗等,书社通过创意设计、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将书籍从单一阅读产品转化为多元文化符号,实现文化创新与商业效益的同步提升。“楚汉风云戏马台”等主题系列文创产品,累计销售超万套。书社还创新开发具有AR技术的儿童书籍。去年暑假,书社推出的“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山海经》沉浸式交互体验实验展,反响极佳。

  “不少外地游客,都因为我们的活动再来徐州。”董琦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香道文化体验馆、汉泽祥中医奶茶店等多家商户的共鸣。对很多游客而言,徐州已不再是地图上已被打勾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与他们有了情感羁绊的“诗和远方”。

  科技破圈

  实景行浸演艺复活千年前市井烟火

  若问“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哪里科技含量最高?非《彭城风华》水上夜游演艺项目莫属。“作为大型湖岛实景行浸演艺,彭城风华突破了传统夜游‘观景+灯光’的单一模式,以‘戏剧+科技+生态’的三维融合,打造出具有强IP属性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徐州彭城风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云龙湖3.3公里的航线,不仅是演出空间,更成为串联城市历史、生态与人文的“文旅动脉”。而80分钟的演出中,游客则以“参与者”身份,完成了对徐州文化基因的解码。“项目运营两年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

  “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不止彭城风华景区在打“科技牌”。徐州博物馆引入VR技术,以“建筑三维模型+全景三维导览+精品三维体验”的方式,为游客提供可线上互动体验的数字化展陈。位于徐州鼓楼区的城下城博物馆,目前也着力在AR/VR全场景和全息投影剧场上“做文章”,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游客扫描遗址区域时,就能清晰看到“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奇观,并在核心遗址区设置360°全息投影,动态演绎城市兴衰史,结合声光电与历史遗存,打造虚实共生的效果。

  “徐州文化底蕴深厚,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苏轼故地,是一座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城市。而这些故事,在‘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都能找到‘注脚’。”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沙波表示,步入新时代,徐州正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通过活化历史遗存、创新文旅体验等实践,让这条千年文脉在数字浪潮中熠熠生辉。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

  品牌辐射

  “彭城七里”成城市文旅流量引擎

  文旅产业的破圈突围并非单一城市的“独角戏”,而需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徐州一直致力于扩大文旅“朋友圈”。

  今年1月,由徐州牵头,济宁、连云港、商丘等十市文旅部门负责人齐聚徐州,参加“国潮汉风年 地道徐州味”苏皖鲁豫十城联动文旅促消费暨2025徐州新春文旅消费季启动仪式;2月,2025徐州文旅推介会分别走进郑州、商丘、枣庄,彭城风华景区等15家文旅单位和景区参加推介;3月,苏皖鲁豫四省20市文旅代表在云龙湖畔共启“2025‘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文旅消费推广季”;4月,徐州、宿迁、淮安三市文旅组团,以“水脉+文脉”为纽带,在南京举办“千年运河 楚韵汉风” 2025徐州、宿迁、淮安文旅联合推介会(南京站),三城30家重点景区、文旅企业进行专属推介……

  “我们街区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你瞧!那边正在排队打卡的,都是来旅游的。”近日,徐州文庙街区运营主管张婷告诉记者,作为“彭城七里”文脉中轴上的重要节点,文庙街区一边是浓郁的文化氛围,一边是时尚的现代商圈。街区内,从寓意科举文化的状元桥到始建于北宋的大成殿,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到古色古香的“江北第一楼”,即使在平时,游客依旧络绎不绝。

  张婷介绍,文庙街区占地42亩,总商业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去年4月开街以来,已招引有云、杨记隆府等首店品牌47家,徐州首进品牌占比达65%。2024年,街区整体销售1.7亿元,累计客流1225万人次。今年一季度,销售额0.7亿元,接待客流450万人次。

  和文庙街区一样,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外地游客“一定会到”的地方。徐州淮海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回龙窝项目部负责人申节说,作为融合文化、时尚、休闲、体验为一体的24小时开放式文商旅复合型街区,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近两年,街区围绕徐州本土文化特色,打造“汉文化主题游园会”“大运河非遗展演”“国潮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吸粉无数。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街区日均游客达7万人次,且外地游客占比超七成。

  

  大型湖岛实景行浸演艺《彭城风华》。

  民生焕新

  “微更新”激活居民15分钟幸福圈

  一条形如剪刀的街巷,自明初起便以商贾驼铃叩响繁华,乾隆南巡的御驾曾在此驻留,留下“御桥口”的传说,让市井烟火与帝王足迹奇妙交织。这就是位于“彭城七里”示范段的剪子股老街。“五一”假期临近,示范段开街在即。

  “正在升级改造的剪子股‘网红菜市场’以及和平路停车楼,均位于我们社区的一刻钟生活圈内。只要有空,我就会溜达过来看看进度,邻居们都很期待完工后的便利生活。”老居民张香莲告诉记者。彭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毕耜祯介绍,剪子股北接户部山、回龙窝,南接云龙山、徐州博物馆,是城市文脉上一条重要的连接通道。

  升级后的剪子股网红菜市场,将被打造成徐州首个沉浸式文艺主题集市,变身“城市文艺会客厅”,与“彭城七里”主题区联动,形成“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文商旅生态圈。和平路停车楼可提供停车位145个,并部分配备充电桩,既能解决游客停车难,也方便附近居民。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更是“彭城七里”示范段的重要节点和龙头产品,改造后整体运营面积约6700平方米,将成为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首个全场景沉浸式饮食文化博物馆,通过虚拟科技、实景演出等,实现在地文化传承、地道美食甄选、精致文化演艺和国潮沉浸体验等四大功能。

  “彭城七里”北端的重要节点——黄楼展陈项目也即将亮相,配套的黄楼公园初见雏形。记者从徐州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黄楼公园将通过上盖空间设计,将停车空间与隧道、大草坡及草阶坐凳结合,被建成一座总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公园,不仅展示苏轼带领徐州人民抗击洪水的不屈精神,也可满足市民的多元休闲需求。

  徐州市彭城七里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彭城七里”位于老城区,其建设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微更新”方式进一步补齐了民生短板,有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彭城七里”,不仅是推动文化传承、深化文化改革的使命所系,提升功能品质、推动消费升级的现实所需,更是满足群众期盼、创享美好生活的职责所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徐州将以“绣花”功夫,持续改造提升老城风貌和人居环境,以务实举措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精神生活,把“彭城七里”的建设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努力打造城市更新的全国典范。

  【数说】

  徐州正以“彭城七里”为支点,聚力撬动整座城市的文旅能级跃升。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徐州市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游客景区消费22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7%、19.18%,增幅跃居江苏省第二;节假日外地游客占比达56%,较2023年再提高12个百分点。而“彭城七里”,已成为游客来徐州必到的顶流“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