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颜宁再次打假:科学家不需要“完美人设”

2025年05月06日

  ■ 观察家

  尊重事实、理性认知,就是对科学家最好的欣赏和最大的支持。

  知名科学家颜宁再次公开打假,打假的对象仍是假简历。据报道,5月4日,颜宁在其微博上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并请微博节后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颜宁之所以说这份简历是“也许出于好心”,主要是因为这份简历并没有刻意地“抹黑”,相反是“拔高”:里面一些荣誉和成果存在明显夸大。而且,原博的信息称颜宁是“学神之神”,本意似乎是为了表达一种欣赏。

  但颜宁似乎不买账,她投诉并呼吁清理,或许也表明了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拒绝“完美人设”。事实上,对颜宁的过度拔高、造神,也可能对科学家造成伤害。

  因为,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传于网络,有可能让人误以为是科学家的自我标榜。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公众对科学家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造成科学家的公共形象割裂。这种捧杀式谣言同样是谣言,任何一种虚假都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无论是打着怎样的旗号。

  而且,这种对科学家虚假的赞美,背后也可能是一个流量生意。毕竟,将科学家神化包装,可以快速吸引眼球,从而为自己的“商业布局”提供支持。

  这样的简历造假,本质很可能也是同一套“流量陷阱”的变体——通过虚构“完美人设”收割流量,最终损害的是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也可能导致科学家遭受无端的舆论风波,陷入疲于自证清白的尴尬。

  在类似事件上,互联网平台应当有所反思。就像颜宁在打假时还特意提到微博站方,希望他们能够及时清理类似信息,指向了平台本身的作为。

  类似信息在网络信息治理中,不同于造谣污蔑——造谣污蔑很容易识别,也很容易遭到舆论反弹,这种捧杀式造谣,却往往真假难辨,如果再用一些学术术语包装,公众更是无从分辨。

  对平台来说,对账号资质的检查,对信息来源的梳理,甚至和科学家等公众人物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对待他们的投诉反馈等,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确保科学家有一个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公众形象。

  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待科学家走到了舆论前台,成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这也需要人们具备一种科学和舆论素养,对科学家进行合乎实际的解读,而不是动辄捧杀和踩踏。

  科学需要真实,科学家更无需虚假的“完美简历”来加持。颜宁再次公开打假,也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尊重事实、理性认知,就是对科学家最好的欣赏和最大的支持。□江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