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出身山村、从小挖煤、两次高考、专科生”,“考研、211学府、工学博士”。谁能想到,这两组霄壤之别的标签,竟出自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据报道,近日,北京工业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致谢引发全网刷屏。在满满两页纸上,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还原了自己从小山村走出,一路经历苦难的淬炼,最终“逆袭”获得博士学位的艰辛历程。
这一段段的“苦”,苦得具体,苦得接地气,引发无数人的深刻共鸣。更重要的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样的致谢让我们找回了某种退场已久的朴素叙事,足以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缺,因此被更多人所珍视。
客观地说,建筑工地绑钢筋、高速公路铺沥青、煤矿上扛炸药……这样极具挑战的经历,一段就足够让人“蜕变”,更何况年复一年的坚持。人们尊重“挖煤小伙”,多半也代入了自身的体验——那些我们可能早就放弃的时间节点,却被他一次次咬牙坚持了下来。
区别于那些“没苦硬吃”的鸡汤式叙事,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困难和挫折都是生活的常客,真正的勇者不会介意其中的一次成败,而会学着与苦难挫折平和地共存。只要方向明确、信念坚定,并愿意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最终都能一一实现。
我们看到“挖煤小伙”在致谢中坦诚地记下“自己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拍”,却不卑不亢地用这些“短处”来修炼自身。这让更多人从中看到了奋斗的具体模样,从而正视并接受平凡且充满不顺的人生,转而追求精神的独立强大与对自我的认同。
如今,这位有着博士头衔的“挖煤小伙”婉拒媒体采访,是他低调与谦逊的品性使然,但社会应该让这样的励志叙事传播开去。
当舆论场上,一些声音以“阶层固化”“出身论”麻痹公众、鼓吹“奋斗无用”让人心安理得躺下的时候,总有一些普通人会站出来,完成看似不可能的逆袭壮举,并告诉我们,信念与奋斗才是书写人生永恒的力量源泉。□公羽(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