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版 北京新闻

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计划于2026年竣工重启,建设采用独特设计工艺抵消地铁震动和噪声

“弹簧”托起双井地铁旁的歌舞剧院

2025年07月25日

  从地铁双井站西南口出来,可以看到一大片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现场,虽有围挡,但造型独特的建筑大框架已冲出地面,雏形显现,这就是北京歌舞剧院项目。

  紧挨着繁忙的地铁站,地基坑距地铁隧道不到6米,广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过,还要保证建筑未来足够隔音,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全新的设计工艺,267个支座如同“弹簧”,将整个“艺术之舟”建筑结构用“悬浮”的方式托起。目前剧场舞台轮廓已现,上方的格栅层和马道层正在加紧施工。一年多后,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将以全新的面貌正式亮相。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地铁边上建剧院 独特设计降噪减震

  说起北京歌剧舞剧院,不少人还记得它的曾用名“北京歌舞团”。上世纪70年代成立,双井就是剧团的大本营,舞剧团、歌剧团、音乐剧团的演员,都在这里排练创作,一部又一部歌舞佳作在这里诞生。40多年来,北京歌剧舞剧院成为北京地区文艺创作的常青藤。

  “北京歌舞剧院的演职人员有200多人,原来的剧院没有演出的舞台,经典的作品问世后,经常只能租场地演出。”北京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来的剧院只有排练厅,场地设施也相对老旧。为了解决演出场地,让演职人员有一方自己的舞台,2022年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原址重建得到了批准。2023年5月底,项目开始大规模施工。

  北京演艺集团北歌项目负责人常晶磊介绍,由于紧邻地铁,项目主基坑距离地铁隧道只有5.9米,广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过,使得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6800平方米缩减到4300平方米,再加上周边环境复杂,给建筑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项目处于地铁保护区内,地铁列车经过时震动噪声最大达80.9分贝,这相当于重型卡车紧贴耳边驶过,而剧场演出要求的噪声上限为35分贝,比人们睡觉时要求的入眠噪声标准还要低10分贝。为避免地铁震动和噪声对演出视听效果的影响,北京歌舞剧院项目建设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工艺,底部通过267个支座将整个建筑结构托起,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这是把建筑建在了“弹簧”上,此种建筑设计,既能抵消地铁震动和噪声,又能保证建筑安全,为今后观众欣赏演出以及院团的日常排练都提供了良好氛围。

  配置高端 音舞类剧场可容纳上千人观演

  “就那么巴掌大的地儿,如何建出专业级的剧场,好奇将来的成品。”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自建设以来就广受市民关注。

  经过重建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确实值得期待。从设计之初,新剧院就寄托着美好的寓意,“艺术之舟”外观将承载着艺术梦想扬帆起航,有望成为东三环南部的演艺新地标。

  据介绍,建成后的北京歌舞剧院项目配置比较高端,将设1100座的专业音舞类中型剧场、410座的综合性开放式小型剧场、5个排练厅以及管理保障用房、设备用房、地下停车库等多功能区域,为北京歌剧舞剧院和北京民族乐团提供专业演出场所和日常排练场所,同时为来京的国内外表演团体提供艺术舞台。

  北京歌舞剧院项目按计划将在2026年竣工重启,作为演艺新地标,将有望拉动大批本地社区的文化消费。

  

  北京歌舞剧院项目效果图。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多处大中型剧场崛起 演出搬到家门口

  随着北京演艺之都的建设,散落全城的剧院,正持续织密北京市民的文化空间。京南的中国杂技艺术中心、京南艺术中心,京东的北京艺术中心、台湖剧场等,陆续将各类多元化的精彩演出,搬到了北京市民家门口。

  在大兴经济开发区春和路上,京南艺术中心正拔地而起,融合了老北京坡屋顶、四合院、影壁墙等多种元素,兼具了传统韵味与时代特征。该剧场包括一个1100座的戏曲类中剧场、一个600座的曲艺类小剧场和一个400座的综合性小剧场。京南艺术中心的落成,将有力补充北京南部地区的演艺中心功能,提升该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平,推动南部地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不久前,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外幕墙顺利封围,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作为北京第一座专业大型杂技剧场,中国杂技艺术中心将建设1950座的大型综合剧场、800座的曲剧场、300座的多功能合成小剧场、合成排演厅以及舞美制作中心,预计2027年完成交付。作为兼具国际化、多元化、创新性演出内容的北京地区第一座专业大型杂技剧场,建成后,将推动文化消费再升级。

  自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北京艺术中心凭借独特定位、优质资源的叠加效应,迅速崛起为“演艺之都”在北京东部的亮眼风景。城市副中心的演艺事业由此被大力拉动,连台好戏、名家大团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空降”。

  未来,北京的文化演出场地会越来越多,不光是类似北京歌舞剧院项目这样的大型演出场所,小剧场也在遍地开花。仅2025年,全市累计认定的演艺新空间预计就不少于100家,全年举办戏曲、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演艺活动将达到4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