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生命科学奖
季强
徐星
周忠和
三人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
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1970年代,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物质科学奖
方忠
戴希
丁洪
三人在拓扑电子材料方面做出贡献
“物质科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方忠、香港科技大学的戴希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卢志远
卢志远开发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授予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
来自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卢志远博士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包括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的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以及先进的三维NOR闪存技术。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现场
徐星戴草帽连线:
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是古生物学最大魅力之一
当天,作为颁奖人,科学家饶毅连线了三位获奖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戴着一顶大草帽出现在连线画面中。“这是我们在野外经常的装扮。”他说,自己正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的一个小山沟野外考察。
“草帽以后可以换成桂冠。”借着徐星此次获奖,饶毅送上祝福,并提出问题:“很多人认为科学家在象牙塔、实验室里做科学研究,这种需要风餐露宿、到野外辛劳的科学研究,为什么你还很愿意做?”
“我觉得这就是古生物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大自然当中自由地探索。”徐星说,古生物学家有时候被称为远古世界的探险者,他们想了解远古生命或者远古的地球上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有化石发现,揭示前人知之甚少的一些生命历史,这种科学发现的乐趣,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谈及野外找化石的工作环境,他说,大家觉得云南是旅游胜地,但他为了连线信号从山沟里来到了山坡上,山里的条件很苦,非常炎热,科研人员常去的戈壁沙漠地区也很干燥,大多数情况下的环境是常人不太能忍受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有一些重要的化石发现。“之所以要进行科学研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和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科学是有温度的,当然科学的过程是艰苦的。”他说。
8月6日,徐星现场连线。 本版图片/主办方供图
■ 新闻背景
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
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
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22日-26日在香港举行,来自全球的世界级科学家,将在科学峰会上共同探讨前沿科学议题,分享最尖端的科学资讯和前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