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子涵”时代过去,新生名字流淌古典之美

2025年09月02日

  ■ 视点

  据报道,8月31日,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新生报到,一年级新生的名字惊艳众人:扶苏、知潼、邕熙、雨桐……网友表示,怎么不见子涵和梓萱了?有人感叹,原来“子涵梓萱”时代已经过去了。

  名字是文化心理的微观载体。“子涵梓萱”过气,这一名字特征的更迭,体现了家长取名偏好的转变,背后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和社会心理的演进。

  在中国,名字往往体现出特殊的庄重和期望。而每一代名字的共性特征,有着特定时期的历史印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援朝”“红卫”等名字成为主流,承载着个体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结;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伟”“强”“静”“丽”等朴素单名盛行,反映出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民众个体意识的复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新世纪,受港台流行文化和偶像剧等因素影响,“子涵”“梓萱”等谐音雅致的名字扎堆出现。

  如今,“扶苏”“邕熙”等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名字受到青睐,一定程度上昭示社会心理和文化审美的转变,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回归。

  “扶苏”“邕熙”等名字,出自《诗经》等传统典籍,自带古典意蕴。这表明新一代父母给孩子取名时,热衷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古典影视剧作中寻找灵感。其行为背后,是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复兴浪潮的推进。

  对孩子而言,当家长讲述其名字含义及背后的诗词故事、文化渊源,这便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

  与此同时,取名的关键在于真正领会并认同名字所蕴含的深意。否则,如果只是简单模仿潮流,忽略了名字背后的意义,则可能又会引起新的跟风浪潮,导致“古意尽失”,落入俗套。

  无论如何,精心构思的名字,都凝聚了父母深沉的爱意,包含着父母期许的美好个人特质。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家长在对孩子的培育中,能真正身体力行地践行名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丰富含义,让名字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其成长。□辛河(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