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2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员带着一线的奋斗故事和思考感悟,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青年学生成长赋能。
据介绍,这是由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专场之一。日前,“首都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正式成立,由36名一线科技人才获聘成为宣讲团成员,他们将走进21所高校,讲述科研报国初心,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刘洋 杨菲菲
刘鹏在北京大学为该校师生分享“逐光而行”的经历。 北京大学供图
北京大学
攻克日常生活背后的科研课题
宣讲当日,来自集成电路、新材料和科学仪器领域的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为北大师生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类生存和发展其实一直都在与各种病毒博弈。近几十年,在战胜SARS、埃博拉、禽流感等病毒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武器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同步辐射光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鹏在讲座伊始就道出了同步辐射光源与人们日常生活、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鹏解释,同步辐射光源是一种大科学装置,主要是依托大型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开展各种测试和研究,可以在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层面上帮助人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能和功能作用机理。刘鹏表示,如何为用户提供最顶尖的技术和支持,则是所有同步辐射光源线站工作人员一直追求的目标。令人欣喜的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建设中,这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的光源装置,也是我国第一台第四代的光源设施,也将是国际上最亮的光源。
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分享了在国产内存芯片领域进行研发的故事。该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从自己导师的一次企业调研故事开讲,向同学们分享了前几年芯片被国外“卡脖子”以及全球芯片荒的现实,其表示,这也让自己明白了:DRAM芯片不是简单的电子零件,它是数字时代的“工业粮食”,是大国博弈的“战略必争地”。而今,芯片量产已经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制造芯片所使用的国产设备工艺性能,无论是研磨的平整度、均匀度,还是对不同材料的适应性,都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来自新材料领域的一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讲述了我国稀土提取分离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付出的一代代“稀土人”。稀土不是土,而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稀有金属,从国防军工的精确制导系统,到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再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5G通讯,它是支撑高端制造的“隐形基石”。
被誉为我国稀土“酸法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带着团队攻克世界公认的稀土矿冶炼分离技术,让我国稀土产量一举跃升至世界第一,占全球60%以上。
“过来人”寄语大学生抓住机遇、勇于挑战
该校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直博生裴夏雨荷告诉记者,“看到我们国家从零开始创新稀土冶炼工艺,然后把我们国家的稀土行业从无到有创造出来,让我感觉很振奋人心。”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细胞生物学,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是这次专题报告让自己也想起了在生物学领域探索的前辈们,正是因为不同领域的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为国奋战,才有了现在的中国。“我的研究课题聚焦的点可能很小,但是我也希望能将自己所做的科研成果融入国家的发展中去。”
“没想到他们的工作环境是这样的,一年365天有300多天要住在矿山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老师张志科告诉记者,当听到张国成院士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时,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朴实无华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我们国家现在能创造出这么多科技成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和打拼。”在其看来,把产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帮助也很大。
在宣讲中,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也鼓励北大学子要抓住机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刘鹏提到,新时代给予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征途就像在攀爬一座高山,只要目标正确,方向正确,即使再多坎坷,再多起伏,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只要我们永远保持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我们终将不断接近终点。”
龙芯中科董事长、总经理胡伟武讲述《精神硬才能技术硬》。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
科技人才展现产业一线生动实践
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工学一楼的报告厅内,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员通过一个个故事为学生们带来“接地气儿”的一堂思政大课。
现场,龙芯中科董事长、总经理胡伟武,中国电信安全攻防专业首席专家刘奇和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分别带来《精神硬才能技术硬》《传承红色电信精神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数字中国梦:为人民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其中,胡伟武长期从事龙芯处理器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我国CPU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改写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历史;刘奇多年来深耕网络安全技术一线,协助国家部委解决并处置国内外安全事件百余起;郑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人工智能重点专项和雄安新区智能城市重大项目。3名一线科技人才以案例讲思想,以发展讲改革,用实验室里的突破、车间里的创新、市场中的验证,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都实践。
胡伟武鼓励学生们要锚定目标,设立一个与国家人民利益相关的目标并长期坚持;要勤于学习,设立了目标,还要通过学习找到通往目标的道路;要艰苦奋斗,要坚信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所以,在这里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希望大家怀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勇气,秉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毅,去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光亮和从容。”郑宇说道。刘奇则寄语学生们“记住”:凌晨三点独自调试代码的孤独,终将转化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底气。“但永远别等到‘系统崩溃’才求助——这也是我想对当年那个倔强少年说的话。”刘奇说道。
29岁的刘奇是此次宣讲团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也准备得很认真,直到宣讲的前一天还在整理演讲稿,熬到了凌晨4点。“我特别想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学生们,他们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刘奇告诉记者,数字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它会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新的战场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他们未来能像我一样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
让学生领会一线科技人才的高尚情怀
本次宣讲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采取“领导干部+科技人才”联袂开讲形式,将政策解读与实践分享有机融合,让大道理接地气儿,让小故事蕴含大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表示,宣讲团的各位专家来自芯片研发、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北京市重点产业领域,他们从繁忙的科研生产和工程一线走到研究生的课堂,带来新时代奋斗者最鲜活最动人的故事。朱信凯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深刻领会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高尚情怀。并在学习中全面成长,把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主动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我觉得刘奇老师真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是非常纯粹的人,因为自己对国家、对党的热爱,加入为国家安全所奋斗的行业。”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院2025级研究生荆瑞说道。而给该校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25级研究生徐众钦印象深刻的是胡伟武,他感动于对方的家国情怀,“龙芯中科相当于打破了之前美国所控制的垄断地位和技术控制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去实现我们自己的中国‘芯’”。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崔丽讲述《铺就绿色发展的城市路网》。 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攻坚
“当我们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飞驰的高铁,是巍峨的跨海大桥,是翱翔的战机,是每个人手机里那块方寸间的芯片。这一切的根基,都离不开一种最基础、最硬核的材料——钢铁。”当天,北科大校友、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率先开讲,分享了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钢铁强国续写新篇章的科研故事。青格勒吉日格乐讲道,钢铁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高的行业。2016年,为了完成“降碳军令状”:把高炉里的高碳烧结矿,换成低碳球团矿,她带领团队开始了一场硬仗。经过4年多500多次的实验和优化后,团队终于攻克了球团矿体积膨胀、碱度低、质量差的各种问题,生产出了优质的球团矿。这项技术也获得了2项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当我捧起奖杯的那一刻,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同样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研发部主任聂俊辉则专注于微晶硅铝材料的国产化开发,见证了它从实验室样品,一步步变成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给航空航天飞行器当“钢筋铁骨”的关键材料。聂俊辉向在场师生播放了一段飞机引擎事故视频。视频里这场令人揪心的飞机坠毁事故,竟是因为一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发动机叶片用的金属材料,因为性能不达标发生了疲劳断裂。从校园的实验室到公司的研发间,聂俊辉用十年长跑突破了微晶硅铝材料微米级的难关。他告诉同学们,今天所讲述的只是国家尖端材料突破“卡脖子”困境的一个小故事。
来自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崔丽则投身于智能建造领域。2003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环保型沥青路面研究”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连续10次试验失败后,团队里的年轻工程师渐渐没了信心,问她:“崔工,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我们重新分析数据,调整试验方案。记不清是第多少次试验,当数据显示,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透水系数等各项指标都达到设计标准时,我们击掌拥抱,在满是沥青味的实验室里跳了起来。”2006年7月,金蝉南路试验路铺筑成功。当大雨来临时,普通路面已经积水成河,试验路段的雨水像被海绵吸收一样,瞬间就渗进了地下。崔丽勉励在场师生,如果选择科研,就别怕失败。
青年学子体悟实干坚持的力量
“我们自己也是做材料技术研究,对宣讲人分享的这些复合材料比较熟悉,非常能意识到他们所讲述的技术难题以及材料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的贡献。”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葛一瑶表示,24日的宣讲让他坚定未来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深入企业一线,服务于产业发展,不要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同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科研品质,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们去践行和学习。
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顾超的科研方向是洁净钢冶炼和低碳冶金,与青格勒吉日格乐的研究方向相近。“尤其对于我个人而言,看到了女性科技工作者在钢铁行业里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顾超表示,灯塔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姐的经历鼓舞我在未来的科技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将研究落地,让我作为一个老师,有机会为钢铁行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后备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研二学生陈佳莹表示,“我们平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许多失败。从前人的经验中,我明白了失败是科研道路上的常事,自己也收获到更多成长。”
“坚持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特别困难。”北京科技大学大一新生韩博则表示,这次宣讲让他对“坚持”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后要主动地了解、热爱自己的专业,坚持不懈。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讲述团队的攻坚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
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干”出一条路
来自人工智能、科学仪器领域的三位科研工作者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分享了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的科研故事,在青年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我们团队开源了对标GPT的基座大模型GLM、发布了千亿参数模型GLM-130B,成为中国首批通过工信部备案的大模型企业之一。很多人问我:‘你们为什么能做到’,我说,这不是‘等来的’,不是‘买来的’,更不是‘抄来的’——是干出来的!”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说道。他告诉在场师生,基座大模型不是噱头,而是国家级底座。它决定未来中国是否能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拥有话语权,它的背后是算力、算法、语料、平台、应用全链条的重构。每一环节,不掌握就被“卡脖子”。
“成功总是眷顾于那些敢于直面挑战、从不言弃的拼搏者。通向成功的路总是充满曲折和荆棘。”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祥良分享了团队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为了拍摄到1纳米的分辨率图像,排除白天路面车辆熙攘震动的干扰,团队选择在晚上九点以后开始尝试分辨率的拍摄,有时甚至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了两个月,最终成功实现了验收指标。孟祥良介绍,中科科仪电子光学研发团队在电子光学领域不断深耕,于201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其分辨率优于1.5nm,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市场垄断,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丛君状讲述了团队研发极端环境下的纳米级运动控制这个产品方向的开始,正因为当时买不起德国公司的产品。“我们一群刚毕业的博士,既没资金又没资源,凭什么和人家竞争?但事实是,我们还真就成功了,且最终数据显示我们的第一版样机性能比德国同类产品还要高出50%。”丛君状说道“后来常有人问我们成功的秘诀,其实哪有什么秘诀。胜利不会凭空出现,增强自身能力是关键,就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试,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磨。说到底,‘干’的意义就在这儿——不空想,不空谈,盯着眼前的事一点点往前挪。”
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研一学生柳越表示,“对于一名研究生新生来说,我所研究的具体方向有些冷门,但是今天丛君状老师讲到,不管研究的方向有多小众,都要相信你现在做的事在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会派上用场。所以我要踏踏实实地去干好每一天的学习工作,未来一定会有发光发热的时候。”
“我平时在做课程项目作业的时候,常常需要一下午坐在电脑前,总觉得很辛苦。但是听到王绍兰老师仅凭着两台电脑,就创立了他的项目,这种奋斗的精神令我非常敬佩。”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大三师范生李彦方表示。
教育到底在培养科技人才中发挥什么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辅导员王凯说道:“国家一直在提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这样一个科技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作为教育学部的工作者,我们要反复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教育要更多地去服务于国家发展,科技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学科建设与机构管理处副处长于汪洋说道:“北师大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见长的学校,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有深厚的积淀。今天的宣讲给我很大启发。我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做学校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希望未来北师大能进一步发挥文理基础学科的优势,面向产业孵化出更多的科研项目,为国家和北京市的发展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