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管道污水直排溶洞不该总成垃圾场

2025年09月30日

  ■ 观察家

  当环保真正成为看得见的资产,那些向洞中丢下的就不再是垃圾,而是砸自己饭碗的石头。

  “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爆料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当天,贵州毕节黔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

  这并非孤例。前不久就曾爆出,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导致宝贵的溶洞变成“粪坑”。而且,除了已经曝光出来的溶洞垃圾,也不排除还有没被发现,没有引起舆论关注的存在。

  导致溶洞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的原因,应该说由来已久,成因复杂。

  其一,乡村和偏远山区在环保投入上存在历史欠账,垃圾处理设施不足。靠山吃山,有洞用洞,溶洞便成了低成本处理垃圾的“理想”目标。

  其二,环保意识薄弱。部分居民和养殖户为图方便将溶洞当作天然垃圾桶,养成了向溶洞倾倒生活垃圾甚至养殖粪污的习惯。

  其三,权责体系模糊,监管和处置困难。比如,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未纳入保护区的溶洞缺乏明确规定。监管手段也存在空白,普通溶洞既没有监控设备,也缺少巡护力量。

  溶洞本是独特的地质景观,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垃圾堆放的场所,这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更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溶洞所在的喀斯特地区,岩层渗漏性强,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含水层,会随地下水系扩散,形成污染的严重后果。

  溶洞垃圾治理难题的形成,涉及管理机制、产业模式、居民生计、相关者行为模式和生态承载特性等多重维度的复杂互动,需要超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基于现实条件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采取“预防-拦截-修复”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对于特别偏远、运输成本极高的分散村落,可在严格环评的基础上,探索小型化、无害化的垃圾就地处理技术,避免因处理不便而导致的偷倒乱倒。此外,利用无人机巡护、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等技术对隐蔽的溶洞进行定期监测。

  从产业端和居民生计的维度去观察,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鲜明的利弊共生特征。比如农业生产的传统惯性会构成污染源,张家界市慈利县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废弃物排放就是重要表现。反之,如果发展环境友好,对环保要求较高的产业可能就更利于溶洞的保护。

  这样,当环保真正成为看得见的资产,那些向洞中丢下的就不再是垃圾,而是砸自己饭碗的石头。那么居民选择的价值取向就显而易见了。“环境价值可量化、生态贡献可兑现”应该在溶洞垃圾治理中找到一席之地。□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