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高速增长数据背后,是假日经济结构性变化

2025年10月09日

  ■ 社论

  文商旅体织就消费闭环,为首都假日经济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北京假日消费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据新京报报道,8天长假,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95.1亿元。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北京文旅市场数据同样表现不俗,双节累计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7%。

  数字增长足以证明内需的回暖。但更为重要的,是高速增长数据背后的假日经济结构性变化。

  从今年黄金周期间北京上演的中国网球公开赛与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大满贯赛事的“同城双赛”,再到首店首展、夜经济等新场景等,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商、旅、体四大要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加速融合、相互赋能。而这种变化也意味着,首都假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当下的假日消费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买买”,而是向着场景化、体验式、沉浸式的方向深度演进。享受长假的人们不再只是为商品的功能买单,更愿意为一段独特的体验支付溢价。

  一场顶级赛事,其价值远不止于赛场之内。一张小小的赛事票根,成为串联起观赛、餐饮、购物、休闲的“城市消费券”。首钢园因赛事带动石景山消费近3.2亿元,各大商圈设立的“第二现场”将赛场激情与商业活力无缝衔接。

  在票根经济点燃北京假日消费的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运营逻辑:体育赛事是流量入口,商业综合体是流量的承载与变现空间,文化艺术则为整个消费体验注入灵魂与品位,三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消费闭环,实现了“1+1+1>3”的乘数效应。

  如果说大型节事活动是点燃假日消费热情的“爆点”,那么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则是支撑这座城市消费持续升级的“燃点”。比如,故宫博物院为迎接百年庆典推出的系列大展,引得无数观众“为一展赴一城”。这种观展热情,又迅速转化为对故宫文创产品的追捧,这正是顶级文化IP强大势能的体现。

  这也证明,盘活文化资源的核心,还是在于要以现代的创意和市场的逻辑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无论是圆明园的中秋交响音乐会,还是各类户外音乐节与城市空间的巧妙融合,都是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假日文化消费场景。

  这种场景不仅吸引了市民与游客,更重要的是,塑造并强化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独特标识。这种独特性,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消费引力。

  站在这个视角看,未来要激活北京假日经济的新动能,需要一种全局视野和系统性思维,将整座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体验场”。这意味着要打破不同业态、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从“首店经济”“首展经济”的持续引爆,到“夜京城”的璀璨多元,北京在打造假日消费新场景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价值“项链”,让胡同的京味儿烟火与亮马河的国际风情产生更多奇妙的化学反应,持续助力首都经济发展。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和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协同发力。

  票根经济点燃北京假日消费,“为一展赴一城”也驱动首都假日经济活力充分释放。而由此产生的乘数效应,必然会迅速传导至日常生产、投资和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坚实可靠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