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公布,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对于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建议》中的一些新提法新亮点意味着什么?就此,新京报对话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田轩。 受访者供图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等复杂外部环境,强调“内需驱动”,并非否定开放的重要性,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外联动。
经济社会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
新京报:在《建议》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居于首位。这意味着什么?
田轩:“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放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第一位,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而非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的扩张。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核心任务。未来五年,国家将把资源更多投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低碳、民生改善等领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这一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旨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京报: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该如何解读?
田轩: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产业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通过突出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整体跃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夯实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同时,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形成创新驱动、高效协同的现代产业生态,为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这一战略安排还着眼于破解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促进要素高效集聚与合理流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
此举不仅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战略选择,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国企民企“双向发力”共同发展
新京报:近年来,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建议》提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此外还指出,加强对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司法监督。这该如何解读?
田轩:民营经济和国企改革“双向发力”,是新时代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是“双向发力”在民营经济发展保障层面的核心举措。从法律层面保障民企的要素获取、保障民企公平竞争、加大产权保护,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公问题,清除市场准入壁垒,规范政府行为,防止不公平竞争和垄断现象,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文件特别强调规范司法强制措施,直指民营经济发展中曾经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意味着在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处理中,司法机关将更加注重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避免滥用强制措施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冲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力军,文件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双向发力”中促进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着力点。这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出台和落实针对中小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内需与开放形成良性互动
新京报:《建议》指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可见,国内市场与内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对此,你怎么看?
田轩: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凸显国内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选择,更是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扩大内需支撑,不仅能有效对冲外部需求波动,更有助于增强产业链韧性,促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金融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同时,内需的持续释放,将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广阔应用场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协同发力,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
此外,扩大内需还将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促进收入分配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京报:《建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怎样理解扩大内需战略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田轩:《建议》中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指出的是,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更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封闭模式,而是在全球化深度调整、国内发展阶段变化背景下,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体现了内需驱动与开放合作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开放是推动改革、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通过开放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等复杂外部环境,强调“内需驱动”,并非否定开放的重要性,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外联动。
同时,全球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更需通过打通内外市场、促进要素双向流动,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倒逼体制创新。通过推动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激发内需潜力,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提升供给质量,进而以高质量内需牵引高水平开放,形成“内需促开放、开放强内需”的良性互动。
此外,《建议》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彰显了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担当。
内需市场的持续壮大,将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重要支撑,而制度型开放的推进,则将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内需驱动与高水平开放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
新京报:《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这一提法有何深意及现实意义?
田轩:这一提法深刻体现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定决心,彰显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定力。
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以自主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举措。
通过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不仅能够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更将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开放,有助于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补足服务业发展短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增强经济新动能。单边开放则体现了战略主动,即便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背景下,依然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以更高水平开放赢得发展主动权,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
这一系列举措将加速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与创新,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新的机遇。
□新京报首席评论员 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