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社论

实名小说讲述校园情感纠葛越过了隐私保护边界

2025年11月13日

  ■ 观察家

  文学创作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无限的,它应当止步于他人隐私的边界。

  近日,一部讲述校园情感纠葛的小说《星轨》在网络上传播,并引发热议。

  据报道,这部以南宁二中为背景的校园题材小说,由于采用的是“自传体”形式,并以真实姓名、地点和事件记录了女主角与同校男友从初中到大学的感情纠葛,同时涉及上百位真实师生姓名,因而将创作者本人、被描写者与所在学校一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应该说,青春年少时的情感悸动、校园时光的点滴记忆,都属于值得珍藏的人生馈赠;而无论是懵懂的爱恋、成长的烦恼,还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种青少年的自我表达、梳理内心,也是校园文学的鲜活生命力所在。但实名小说《星轨》引发热议,却给这类青春创作敲响了警钟。换言之,当创作越过隐私保护的边界,所谓的“真实记录”便可能异化为伤害他人的利器。

  青春的张扬可以理解,但他人的隐私同样需要尊重和保护,而这本质上也是在保护作者自己的隐私。就以小说《星轨》来说,小说中描述了作者本人和其男友在校园多处场所的亲密行为,感情线还涉及第三者、出轨等情感纠葛,这种以自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情感表达赢得共鸣的非虚构创作方式,虽然增强了作品感染力,却也将现实中的个体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文学创作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无限的,它应当止步于他人隐私的边界。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不少。比如,西安某中学学生因创作涉及同学真实姓名的露骨小说并广泛传播,最终被法院判决道歉并赔偿;更不用说在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这样“源于生活”的内容还可能引发“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往往会对被描写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文学创作尊重隐私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一种成熟的创作伦理,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抒发自我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所描写的人物同样是鲜活而拥有尊严的个体。

  事实上,在文学创作中,作品所营造“真实感”往往要比“完全真实”更具有智慧,也更有艺术感。因此,这部小说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或许在于它严重混淆了艺术创作与现实记录的界限。当一名创作者决定将真实人物、真实姓名直接搬入作品时,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未经他人许可的情况下,将他人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的素材。

  对于校园中的年轻创作者而言,他们或许尚未充分意识到,文字一旦公开,就拥有了自己的力量,可能会对被描写者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真正的创作智慧不在于是否使用了真实姓名,而在于能否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提炼与转化,既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又守护了相关各方的尊严与隐私。

  一言以蔽之,在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地带,创作者唯有心怀敬畏,才能真正写出既打动人心又不伤害他人的优秀作品。□原平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