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白培中家中遭劫”的传闻在2011年11月24日已初现端倪,“深喉”颇具细节性的爆料,恰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引爆民众对官员贪腐的不满,各种说法在网络传播、发酵。
令人费解的是,当地官方没有回应,哪怕是出面承认案件属实,也是“三请四邀”,惜字如金。
此后白被免职的消息公布,众多记者赶往太原,但类似的场景再度上演:公共层面的信息披露依旧少见,留给公众太多想象空间。
尽管不少评论已经对相关部门信息的不够公开和透明提出质疑,但无论是白所居住的焦煤集团的小区,还是太原市公安局,各个出入口戒备森严,防的不是罪犯,而是记者。
12月27日,在我和另外一位同行被挡在太原市公安局的门外,等待近3个小时后,该局的新闻发言人才出现在传达室。
其原因是,太原市公安局要求我们拿到山西省公安厅“同意采访”的批条,才能接受采访。但我们致电山西省公安厅,对方直言,不需要任何批条,直接采访相关部门即可。
经多方交涉后,新闻发言人才同意见面。
这位中年男子铁青着脸,站在传达室高高的桌面后,一言不发,如同一架冰冷的机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不愿与我们沟通。
果然,在抛下“案件正在调查中,不便发言”的一句话后,无论我们怎样询问,他都不再开口。
我们质疑起太原市公安局“采访需征得山西省公安厅同意”的规定,并要求他出示写有此规定的文件,他回答,这是内部文件,不能出示;我们提出申请信息公开,他回答,不受理此申请。
最后,这位发言人拂袖而去,留下依然在“较真”的我们。而之后与同行交流,得知几乎每一位都遭遇了相似的经历。
身为有相当级别的国企官员,白培中职位的变动和是否有贪腐问题,本就应该是让公众知晓的事情。而信息洪流的背景之下,也并非是山西各部门不理解“沉默制造更多暧昧解读”的道理,只是,他们顺从了惯性,均以最陈旧的方式来应对,采取自认为最“妥当稳定”的处理方法:那就是不回应。
想起在太原市公安局门口等候的时候,一旁信访接待室的大门紧闭,这是上班时间。一位上访者在大门处呼喊。我们好奇地问她缘由,向她要材料,一群警察冲了出来,带走了她。事后,她悄悄对我说:“材料还给我吧,警察说,如果给了你,就不帮我解决问题了。”
这种“原则”,令人沮丧。
□朱柳笛(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2011年12月31日刊发《山西焦煤董事长家中失窃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