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少办体育赛事活动,能省多少亿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观察家

  需要反思将“城市建设”和一些大型赛事活动“绑定”的做法;城市办不办赛事活动,归根结底要让市民说了算,少办、不办才是真正的“节俭”。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京市城西干道“桥改隧”工程开始动工,使得原本就交通拥堵的城西地区雪上加霜。不少市民把对城市大搞建设的不满情绪撒向了青奥会。南京青奥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拆高架和办青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现在城市建设带来的一些问题只是暂时的‘阵痛’”。

  一边是赛事组委会声称已经“节俭办青奥”,一边是市民觉得城市建设“大跃进”有悖节俭理念。要化解这样的认知冲突,需要反思的,是这种将“城市建设”和一些大型赛事活动“绑定”的做法。

  现在一些地方举办赛事活动,往往会有两个账本。一个账本只体现赛事活动本身的投入,看起来比较“节俭”;但翻开另一个账本,和赛事虽不直接相关、却是借赛事“东风”而“改造城市”的资金,往往很惊人。去年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质疑“亚运账本”所引发的“误会”,原因即在此——他起初质疑广州为办亚运“负债”2100多亿元,但后来广州财政局提供的“账本”显示,直接用于亚运的只有136亿元,其他资金是用于“城市改造、空气改造等各方面”。

  问题在于,“节俭”不仅应体现在赛事本身不搞铺张浪费,相应的城市建设也应遵循既有节奏和规律。难以想象,在特定主题和特定时间限定下的城市建设,如何去避免盲目决策和铺张浪费。城市建设过程中,所谓“阵痛”确实不可避免,但这样赶在特定日期前的“阵痛”,还是令人担忧。一些地方要办大型运动会,就花费数亿搞亮光工程,甚至斥资数千万更换高档的马路条石,堪称是前车之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报告的深意,显然正是为了减少因大型运动会而引发的奢靡浪费,杜绝一些地方官员借办赛事活动,塞进政绩工程的“私货”。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指出,“有的地方和部门花钱还是大手大脚”。“如果我们紧一紧、省一省,作风方面稍微改进一下,一年省几千亿元是不成问题的”。从各地动辄举办的大型活动来看,“省几千亿”或许确实不难。一些地方往往要花数十亿人民币,举办一些国际关注度有限的赛事,这样的投入如果“省下来”用于改善民生,是否更有价值?

  更值得反思的是,很多地方申办大型赛事活动,公众对举办有无必要、投入多少,都知之不多,更谈不上拥有发言权。南京之外,还有多少城市在举办这样的活动,并且以赛事活动为契机大兴土木?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此进行专项调查,严格审批程序,尤其是要强化市民的话语权,办不办赛事活动,归根结底要让市民说了算。一些可办可不办的赛事活动,申办本身就是“浪费”,少办、不办才是真正的“节俭”。

  □敬一山(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