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地与母亲

2012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 田野笔记

  学者张柠的著作《土地的黄昏》,将土地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色彩浓厚的时间标尺“黄昏”来定位,有着欲说还休的多重意味,而这正是后工业文明不遗余力消解和驱逐的。

  □岳永逸(民俗学者)

  土乃万物之母。《释名·释天》言:“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将土地与女人,尤其是多产的女人类比,是初民社会惯有的思维方式。至今,我们还习惯性地将大地比作母亲。“息壤”则以神话修辞表明土地变化、增产的能力。在久远的过去,人类一度还曾在田间地头以性行为促进大地的丰产。这在英国人弗雷泽爵士的《金枝》中有详尽罗列,并归为“交感巫术”之列。所谓交感巫术说的是物我两忘,物我互化,相信物与人是互相转化与影响的。让国人一度动容的巨片《阿凡达》的核心魅力就是交感巫术。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中国电影人和惊呼“狼来了”的影评人对这部片子进行了风马牛不相及的评说。

  除了上面这些共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土地是有生命的。只要是破土,有可能惊动、伤及土地,人们就有不同的告罪或请求大地恩赐的仪式。立春时,在各级官吏主导下,官民一道鞭打春牛。修建房屋、道路、桥梁时,还要祭祀土地。朝廷在京城则专门修建有祭祀土地的地坛、社稷坛。与之相伴的是,被赋予灵性的土地的具象化,这就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土地爷。在相当长的时期,一家有一家的土地,一村有一村的土地。前两年,在早已“西化”的香港看见若干大小商铺、住家门口的土地神龛或牌位时,我一点也不惊奇。

  关于土地爷,不同地方又滋生出很多传说故事。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不少地方的人们还是按照自己男欢女爱的习惯,给土地爷找了个老婆——土地奶奶,一同供奉。在当下华北乡间的不少民居的门厅内,土地爷神龛两旁还有“早晚一炷香,晨昏三叩首”的对联。但是,肉多不香,人们对土地爷的恭敬反而减弱了。在《西游记》中,稍微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猴哥就会把“土地老儿”从地下提溜出来玩耍、叱责一番。

  新近,北京地坛祭祀土地的仪典轰轰烈烈地恢复了。早在2007年,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就恢复了鞭打春牛仪式,并将之定位为社区文化品牌。

  只是,这些看似与土地关联的事件,与早先对大地的祈求和敬畏已形同陌路。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