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世界城市”大家谈之三
迈步“世界城市”,要在已有的尝试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鼓励创新的机制、体制。
“创新”成为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建设和服务管理创新……一句话,“推动创新发展,就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首都发展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确实如此,惟有创新,才是托举“世界城市”的不竭动力。
北京这些年来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乃至社会管理创新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以798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独特的风景,“十一五”期间,北京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从9.7%提高到了12%;而中关村正在践行的“1+6”系列新政,也实现了一次自上而下、较为系统的创新顶层设计和制度重大突破。
此外,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社会管理创新上频频发力,特别是2011年,编制实施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北京经验”。
不过,创新的努力没有穷期,若想迈步“世界城市”,要在已有的尝试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鼓励创新的机制、体制,从而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动力。那么,政府到底应该如何才能真正激励创新?
具体而言,创新需要自由的环境、公平的制度和细致的服务。
创新的产生及形成气候,离不开一个自由的市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一个企业无论大小,无论国有民营,都能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发挥其主观创造能力。特别是那些草根的、小微企业,更应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土壤。乔布斯、比尔·盖茨的神话,正是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演绎出来的。
一个公正的制度设计,以及对于制度公平公正的执行落实,同样也很重要。市场主体能不能实现公平竞争?强势国有企业会不会过度挤压民营企业,从而抑制了民间的创新冲动?一旦出现竞争,能不能有一个相对公正的仲裁?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有充分的考量。
政府约束权力,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营造创新环境上无所作为,而是要约束细枝末节的行政介入、权力干预,政府的作为体现在其所提供的细致服务上面。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改变以往那种管制的思路,延伸服务的触角,扩大服务的范围,强化服务的意识,在政府扶持与市场发育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多年来一直呈现出一种强劲的竞争力、适应性,引领城市发展潮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城市都注重创新环境、创新制度的构建。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创新,抑或是普泛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层面的诸多创新,都植根于最基本的制度设计,而不是越俎代庖、过度介入。
说到底,创新实质上依然是政府、社会、民众之间关系的调适,如何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推动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合作,既需要对权力的约束,也需要对不同利益的尊重。
□斯远(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