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京报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京报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重读“贵族精神”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贵族”在我们的头脑中一般是一个负面的概念,它意味着铺张奢侈的生活和抱残守缺的价值观。其实,贵族们固然有保守、特权的一面,也有优雅、超越和勇于承担的一面。

  □张宏杰(历史学者)

  贵族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勇敢。俄国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贵族安德烈将要走上战场,抵抗拿破伦的侵略。他的父亲老公爵对他的嘱咐是:“记住,安德烈,你要是战死了,我会痛心的,可是假如我知道你的行为不像是我的儿子,我会感到羞耻!”安德烈最终因在战场上负伤而死。

  这种情景在先秦其实随处可见。中国上古的贵族都是武士,贵族男子都以当兵为职业。“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翻开《左传》《国语》,我们发现那些贵族个个都能上阵打仗,就连春秋末期的孔夫子,也精通射御之术。

  贵族精神的第二条是重视荣誉,敢于承担。

  今天中国人往往认为贵族只意味着特权。有好处先上,有危险先逃。其实,权力也意味着责任。西方航海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一艘船沉没时,船长必须最后一个逃生。贵族在上古社会中的作用就如同船长。在享受特权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在关键时候必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和君主献出生命。

  公元前541年的时候,在郑国的虢地,各诸侯国召开“弭兵大会”。“弭”就是停止的意思,弭兵大会,就是停战大会,号召各国和平相处。但是这个大会正在进行中时,鲁国的大夫季武子就出兵征讨莒国。消息传来,出席大会的楚国代表主张杀掉鲁国的代表叔孙豹泄愤。晋国的大臣乐桓子赶紧去通知叔孙豹,表示要帮他做做工作,免于大难。不料叔孙豹却拒绝了乐桓子的好意。为什么呢?叔孙豹说:我来参加诸侯大会,就是为了保卫社稷。我如果避免了大难,各国必然要派兵联合讨伐鲁国。这不是给鲁国带来了灾祸吗?如果他们在大会上把我杀了,那也相当于惩罚了鲁国,鲁国就不会遭遇大兵压境之险。所以我宁愿死在这里。

  这就叫承担精神。这件事见于《左传·昭公元年》和《国语·鲁语下》。

  在死亡面前的尽责不苟和从容不迫,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看过该片,相信人们对当年泰坦尼克号在沉没过程中,甲板上的乐队一直坚持演奏这一幕印象深刻,就是贵族精神的最佳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更永恒。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