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沈从文故居
■ 故人何寂寞(14)
青岛是个极适合拍拖的地方,当年,沈从文也在青岛收获了爱情。
□叶克飞(专栏作家)
旧时青岛的路,多依山而辟,许多路段都可观海,福山路便是名副其实的“半山”路段,1号是洪深故宅,比邻的3号便是沈从文故居。
当时的沈从文是国立青岛大学的国文系讲师,这个连中学都没读过的青年,却在徐志摩的推荐、杨振声的提携下成了大学讲师。他写过《忆青岛》,文中说“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
他还写道,“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小时,精神特旺健。”作为一个年轻讲师,他自然没有梁实秋那样独居一栋小楼的待遇,而是与其他一些年轻讲师挤在一栋楼里,只住一个小单间,但相比此前在北京的窘迫,他已感满足。
彼时的沈从文,年方而立,换一个让他神清气爽的环境,立刻便迎来了创作和爱情上的丰收。《胡也频传》和《从文自传》共约20多万字,竟在他来青岛后的第一个月内完成;小说《黑夜》的创作期同样是一个月。
福山路是最常见的老青岛街道,德式庭院、法国梧桐、爬山虎、各类的花,依山望海,一样不缺,寂静悠然,彼时的沈从文,是否也日日漫步于学校、海畔、公园与故宅之间,借着这满目清韵,构思着《边城》,或想念着张兆和?
初至青岛的沈从文,犹在单恋。面对张兆和近乎于顽固的拒绝,情书一直是他的“必修课”。那时,他那马拉松式的求爱正值第三年,却也是情书的高峰期,一日几封的情书雪片般飞向他昔日的女学生,心中的爱人,“一个月亮可不是这样的,一个月亮不拘听到任何人赞美,不拘这赞美如何不得体,如何不恰当,它不拒绝这些从心中涌出的呐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光明,照耀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
如此炽烈,却丝毫不肉麻,只因为那纯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