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学如何排名

2013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目前中国教育的大趋势是:尊重科研经费多、能申请专利、可转化成产业的院系,因此,大学不再以文理为中心。有了985、211经费支持,大学明显两极分化,入围的如虎添翼,落选的举步维艰。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不久前,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亚洲大学排行榜,进入前50名的院校中,香港占6席:香港科技大学(1)、香港大学(3)、香港中文大学(5)、香港城市大学(12)、香港理工大学(26)、香港浸会大学(48)。而今年四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亚洲大学百强名单中,不仅香港大学(3)、香港科技大学(9)、香港中文大学(12)排名靠前,就连香港城市大学(19)、香港理工大学(33)、香港浸会大学(50)也都处在腾飞状态,让大陆诸多名校的教授及校长们“瞠目结舌”。

  如此大学排名,确实“仅供参考”,不太具有实质性意义。但它让香港那些“教学型大学”的校长们大大地出了一口气,且更加“志存高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香港政府原先的设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有实力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其余五所教学型大学,并不承担如此重任。没想到后者经过一番打拼,其国际排名竟然如此大幅度提升,甚至把大陆很多名校都甩到了后面。我当然不相信香港城市大学(19)比复旦大学(24)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还好,也不相信香港理工大学(33)的学术实力在南京大学(35)、上海交通大学(40)和浙江大学(45)之上,但我必须承认,香港各大学的骄人业绩出人意料,且可喜可贺。

  相比之下,大陆的大学等级更为森严,所谓“985”、“211”,这些数字对于在大学工作的人来说特别敏感,因其牵涉大学的声誉、办学的经费以及学生出路等。以前只是国内的大学看重此名单,现在不仅香港、台湾,连欧美及日本各国大学也都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种“画地为牢”,对于那些原本也很不错,但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985(39所)或211(112所)的大学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我曾在不少场合提及,当初教育部确定985、211大学时,明显注重应用性学科,而相对忽略更为基础的文理。那是因为,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以能否带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指标,工科于是成了首选。看中国大学“精英中的精英”、首批进入985工程的九所大学(2+7),其中只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固然是工科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很长时间也是以工科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渐恢复文科——恕我直言,时至今日,这两所名校的大思路依旧是工科优先。

  当初教育部规定,各省起码建一所211大学,河南给了郑州大学(而不是河南大学),河北给了河北工业大学(而不是河北大学),山西给了太原理工大学(而不是山西大学),这都是文理靠后、工科优先思路的体现。在我看来,这思路是有问题的。当初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说我们实在没钱了,可以放弃工科及法科,全力以赴办好文理两个学院。而目前中国教育的大趋势恰好相反:尊重科研经费多、能申请专利、可转化成产业的院系,因此,大学不再以文理为中心。

  有了985、211经费支持,大学明显两极分化,入围的如虎添翼,落选的举步维艰。对于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这个状态并不理想。我也知道很多工科大学正努力转型,且取得很好的业绩。问题在于,那些原本基础不错且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如上面提及的河南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等),为什么不能得到更多的扶持呢?让教育部取消985或211不太现实,唯一的办法是,经过严格评审,逐渐增加211高校的数量,让那些奋发图强者看到“咸鱼翻身”的希望,并获得积极工作的动力。(18)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